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8-11页 |
| 前言 | 第11-14页 |
| 一、研究的海拉尔盆地的意义 | 第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1-12页 |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四、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海拉尔盆地的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0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勘探现状 | 第14-15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5页 |
| ·生储盖组合及其特征 | 第15-16页 |
| ·构造层的划分及其类型 | 第16-18页 |
| ·基本构造层(构造层) | 第16-17页 |
| ·亚构造层 | 第17页 |
| ·小构造层 | 第17-18页 |
| ·构造层序界面的特征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构造样式分析 | 第20-32页 |
| ·断陷样式及其形成模式 | 第20-22页 |
| ·反转构造 | 第22-26页 |
| ·海拉尔盆地构造反转期次分析 | 第22-23页 |
| ·反转类型 | 第23-25页 |
| ·反转构造在平面上具有呈带展布的特征 | 第25-26页 |
| ·三角形块体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 第26-28页 |
| ·传递构造带 | 第28-32页 |
| 第三章 构造演化 | 第32-39页 |
| ·断陷演化模式 | 第32-34页 |
| ·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 | 第34-39页 |
| ·断陷发育期(T_5-T_(04)) | 第35-37页 |
| ·坳陷发育期(晚白垩世青元岗组—现今)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构造带划分及其特征分析 | 第39-47页 |
| ·构造带和构造单元划分 | 第39页 |
| ·构造带类型、形成机制 | 第39-41页 |
| ·鼻状构造带的分类 | 第41-44页 |
| ·海拉尔盆地构造带的展布特征 | 第44-47页 |
| 第五章 构造带与油气的关系 | 第47-57页 |
| ·断裂带与油气的关系 | 第47-48页 |
| ·反转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 第48-49页 |
| ·第三系的构造反转更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 第48页 |
| ·多期构造反转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 第48-49页 |
| ·传递构造带与油气的关系 | 第49-50页 |
| ·构造传递带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 | 第49页 |
| ·构造传递带上储层发育 | 第49-50页 |
| ·鼻状构造带与油气关系 | 第50-51页 |
| ·断阶带与油气的关系 | 第51页 |
| ·构造演化与油气藏 | 第51-57页 |
| ·不整合界面与油气藏 | 第51-52页 |
| ·隆起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 第52页 |
|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的形成 | 第52-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详细摘要 | 第6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