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业性走私犯罪治理对策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条件 | 第12-13页 |
|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页 |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页 |
| 2 当前我国行业性走私犯罪概述 | 第18-26页 |
| ·行业性走私犯罪的含义与类别 | 第18-21页 |
| ·行业性走私犯罪的定义 | 第18-20页 |
| ·行业性走私犯罪的主要类别 | 第20-21页 |
| ·行业性走私犯罪的主要特征 | 第21-24页 |
| ·外在特征 | 第21-23页 |
| ·内在特征 | 第23-24页 |
| ·当前我国行业性走私犯罪现状 | 第24-26页 |
| 3 行业性走私犯罪的危害及成因 | 第26-35页 |
| ·行业性走私犯罪的危害 | 第26-30页 |
| ·减少国家关税收入 | 第26-27页 |
|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 第27页 |
| ·扭曲国家贸易政策 | 第27-28页 |
| ·影响相关产业发展 | 第28-30页 |
| ·行业性走私犯罪产生的原因 | 第30-35页 |
| ·国内外税率差异 | 第30-31页 |
| ·新旧规则交替显露监管漏洞 | 第31-32页 |
| ·减免税政策引发不公平竞争 | 第32页 |
| ·地方保护主义势力庇护 | 第32-33页 |
| ·电子通关为商业瞒骗行业性走私犯罪提供可乘之机 | 第33-34页 |
| ·民众对走私犯罪危害严重性认识不足 | 第34-35页 |
| 4 我国行业性走私犯罪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 第35-42页 |
| ·打击行业性走私的历史沿革 | 第35-36页 |
| ·当前治理行业性走私犯罪的主要举措 | 第36-38页 |
| ·缉私警察打击犯罪活动 | 第36页 |
| ·风险管理理念渗入缉私工作 | 第36页 |
| ·与价格采集机构联动 | 第36-37页 |
| ·建立反走私综合治理体制 | 第37-38页 |
| ·行业性走私犯罪治理效果与经验 | 第38-39页 |
| ·打私工作取得成效 | 第38页 |
| ·基本经验总结 | 第38-39页 |
| ·打击行业性走私犯罪面临的挑战 | 第39-42页 |
| ·外贸经营权的放开 | 第39-40页 |
| ·贸易方式的变化 | 第40-41页 |
| ·执法难度增大 | 第41页 |
| ·反走私综合治理体制有待完善 | 第41-42页 |
| 5 行业性走私犯罪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2-59页 |
| ·提高全社会对反走私认识 | 第43-45页 |
| ·完善海关管理方法及队伍建设 | 第45-49页 |
| ·完善管理方法 | 第45-47页 |
| ·完善队伍建设 | 第47-49页 |
| ·加强与地方沟通协作 | 第49-51页 |
| ·与地方政府配合 | 第49-51页 |
| ·与地方执法部门配合 | 第51页 |
| ·构建海关与商界伙伴关系 | 第51-57页 |
| ·海关与企业的关系 | 第52页 |
| ·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 第52-53页 |
| ·引导企业诚信建设 | 第53-54页 |
| ·重视中小企业管理 | 第54页 |
|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第54-57页 |
| ·加强与国际海关组织交流与合作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