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肿瘤科论文

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引言第12-13页
1 临床资料第13-14页
    1.1 病例来源第13页
    1.2 诊断标准第13页
        1.2.1 原发恶性肿瘤诊断标准第13页
        1.2.2 骨转移诊断标准第13页
        1.2.3 痰瘀互结辨证标准第13页
    1.3 入选标准第13页
    1.4 排除标准第13-14页
    1.5 剔除标准第14页
    1.6 脱落标准第14页
2 研究方案第14-15页
    2.1 研究类型第14页
    2.2 样本估算第14页
    2.3 病例分组第14页
    2.4 研究药物第14页
    2.5 治疗方案第14-15页
        2.5.1 分组治疗第14-15页
        2.5.2 疼痛治疗第15页
3 观察指标第15-19页
    3.1 骨转移灶变化第15页
        3.1.1 评价标准第15页
        3.1.2 客观缓解率第15页
        3.1.3 疾病控制率第15页
        3.1.4 无进展生存期第15页
    3.2 疼痛评价第15-16页
        3.2.1 疼痛程度评分第15-16页
        3.2.2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第16页
        3.2.3 24h盐酸羟考酮剂量第16页
    3.3 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第16页
    3.4 血清肿瘤标志物第16-17页
    3.5 免疫功能指标第17页
    3.6 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第17-18页
    3.7 体力状况第18页
    3.8 生活质量第18页
    3.9 安全性指标第18-19页
        3.9.1 一般检查项目第18页
        3.9.2 血液检查第18页
        3.9.3 心电图检查第18-19页
        3.9.4 不良反应第19页
    3.10 统计分析方法第19页
4 结果第19-41页
    4.1 一般资料第19-22页
        4.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第19页
        4.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第19-20页
        4.1.3 两组患者原发肿瘤情况第20页
        4.1.4 两组患者骨转移部位情况第20-21页
        4.1.5 两组患者骨转移数目情况第21页
        4.1.6 两组患者入组时NRS评分情况第21页
        4.1.7 两组患者入组时KPS评分情况第21-22页
        4.1.8 两组患者入组前治疗情况第22页
    4.2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及无进展时间第22-25页
        4.2.1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第22-23页
        4.2.2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客观缓解率比较第23-24页
        4.2.3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控制率比较第24-25页
        4.2.4 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第25页
    4.3 治疗后疼痛评价第25-28页
        4.3.1 两组治疗后NRS评分分布情况第25-26页
        4.3.2 疼痛缓解率比较第26-27页
        4.3.3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第27页
        4.3.4 两组疼痛患者24h羟考酮剂量的变化第27-28页
    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情况第28-29页
        4.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情况第28页
        4.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情况第28-29页
    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第29-30页
        4.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EA情况第29页
        4.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25情况第29页
        4.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53情况第29-30页
        4.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99情况第30页
    4.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第30-32页
        4.6.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3+水平变化情况第30-31页
        4.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4+水平变化情况第31页
        4.6.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8+水平变化情况第31页
        4.6.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第31-32页
    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和症状情况第32-38页
        4.7.1 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第32-33页
        4.7.2 治疗后患者腰膝酸软症状改善情况第33-34页
        4.7.3 治疗后患者肢体困重症状改善情况第34-35页
        4.7.4 治疗后患者乏力症状改善情况第35-36页
        4.7.5 治疗后患者失眠状改善情况第36-37页
        4.7.6 治疗后患者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情况第37-38页
    4.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第38-40页
        4.8.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能状况评分比较第38-40页
        4.8.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第40页
    4.9 药物毒副反应情况第40-41页
    4.10 安全性指标第41页
5 讨论第41-55页
    5.1 现代医学对肿瘤骨转移的研究及治疗第41-44页
    5.2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的认识第44-45页
        5.2.1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第44页
        5.2.2 从痰瘀论治肿瘤骨转移第44-45页
    5.3 散结通络颗粒的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第45-47页
    5.4 散结通络颗粒的疗效分析第47-54页
        5.4.1 散结通络颗粒对骨转移病灶治疗的作用第47-48页
        5.4.2 散结通络颗粒减轻骨转移疼痛的作用第48-49页
        5.4.3 散结通络颗粒对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影响第49-50页
        5.4.4 散结通络颗粒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作用第50-51页
        5.4.5 散结通络颗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第51-52页
        5.4.6 散结通络颗粒对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影响第52-53页
        5.4.7 散结通络颗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第53-54页
    5.5 观察观察中的毒副反应及药物安全性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4页
附录一 WHO疼痛数字评分第64-65页
附录二 功能状态评分第65-66页
附录三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第66-67页
附录四 中医症候评价表第67-68页
附录五 血液毒性反应评价标准第68-69页
附录六 肿瘤骨转移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第69-73页
    参考文献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针外治多发性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下一篇:智能小区环境下的物业管理平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