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 序言 | 第10-15页 |
| 1.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 2.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2-14页 |
| 3. 本文的创新 | 第14-15页 |
| 第1章 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 | 第15-54页 |
| ·经济发展与政府的经济作用 | 第15-35页 |
| ·政府的含义 | 第15-18页 |
| ·政府经济作用的历史考察 | 第18-31页 |
| ·政府经济作用的理论阐释 | 第31-32页 |
| ·政府经济作用的实践需求 | 第32-35页 |
|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 | 第35-40页 |
|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论述 | 第36-37页 |
| ·列宁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 | 第37页 |
|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论述 | 第37-40页 |
| ·中国地方政府的角色模式及经济作用 | 第40-54页 |
| ·中国地方政府的界定 | 第40-41页 |
| ·影响地方政府角色模式及经济作用的主要因素 | 第41-43页 |
| ·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角色模式及作用 | 第43-45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角色模式及作用 | 第45-54页 |
| 第2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实证考察 | 第54-75页 |
| ·建国初期大区制与地方政府 | 第54-59页 |
| ·建国初期的大区制 | 第54-55页 |
| ·建国初期的经济管理体制:“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 第55-56页 |
| ·大区制下的地方政府与经济发展 | 第56-59页 |
| ·“文革”时期三线建设与地方政府 | 第59-65页 |
|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 第59-62页 |
| ·“文革”时期的三线建设 | 第62-64页 |
| ·三线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 | 第64-65页 |
|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差异与地方政府 | 第65-75页 |
| ·经济体制改革与地方分权 | 第66-69页 |
| ·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发展差异 | 第69-72页 |
| ·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历史作用 | 第72-75页 |
| 第3章 地方政府经济作用的理论综述 | 第75-89页 |
|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 第75-77页 |
| ·古典产业布局理论 | 第77-79页 |
| ·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 第79-81页 |
|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第79页 |
|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 第79-80页 |
| ·费特尔的贸易区位论 | 第80页 |
| ·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 | 第80页 |
| ·勒施的区位系统平衡理论 | 第80-81页 |
|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 第81-89页 |
|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 第81-84页 |
| ·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 第84-87页 |
| ·新古典发展经济学 | 第87-89页 |
|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 第89-113页 |
| ·“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研究 | 第89-98页 |
| ·通过地方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地区竞争优势 | 第89-91页 |
| ·通过设立开发区构筑地区经济的增长极 | 第91-93页 |
| ·通过控制和重新配置土地等基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93-96页 |
| ·通过垄断性的直接投资和经营公共产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第96-98页 |
| ·广东“珠三角”地区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研究 | 第98-104页 |
| ·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动力 | 第98-101页 |
| ·通过确立和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地区竞争优势 | 第101-103页 |
| ·通过引入外部生产要素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 第103-104页 |
| ·内蒙古“金三角”地区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研究 | 第104-113页 |
| ·通过调整区域发展布局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效益 | 第105-107页 |
| ·通过实施反梯度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 | 第107-110页 |
| ·通过创造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地区竞争力 | 第110-113页 |
| 第5章 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13-128页 |
| ·地方政府体制不完善 | 第113-117页 |
| ·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不强 | 第113-114页 |
| ·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产生行政腐败 | 第114-116页 |
| ·行政考核机制不合理 | 第116-117页 |
| ·地方政府职能错位,存在严重的驱利行为 | 第117-124页 |
| ·弱化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执行的力度 | 第117-120页 |
| ·发展战略中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 第120-123页 |
| ·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且不规范 | 第123-124页 |
| ·地方政府主导方式存在着行政化倾向 | 第124-128页 |
| ·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微观经济运行 | 第125页 |
| ·地方政府直接控制大量的微观经济活动 | 第125-127页 |
| ·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行为 | 第127-128页 |
| 第6章 构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及其运行机制 | 第128-142页 |
| ·构建和谐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 | 第128-133页 |
| ·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利益 | 第128-129页 |
| ·构建中央与地方和谐关系的具体内容 | 第129-133页 |
| ·规范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 | 第133-138页 |
| ·公共产品供给与地方政府行为 | 第133-134页 |
| ·规范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职责的思路 | 第134-138页 |
| ·转变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方式 | 第138-142页 |
| ·制定和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 第139-140页 |
| ·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140-141页 |
| ·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第141-142页 |
| 结论 | 第142-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4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49-150页 |
| 后记 | 第150-151页 |
| 论文摘要 | 第151-154页 |
| ABSTRACT | 第154-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