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提要 | 第1-8页 |
| 第一章 原子核高自旋态的介绍 | 第8-32页 |
| ·高自旋态实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8-9页 |
| ·原子核高自旋态的布居和退激 | 第9-11页 |
| ·原子核高自旋态的测量 | 第11-12页 |
| ·几种常用的核结构模型 | 第12-20页 |
| ·推转壳模型(CSM) | 第13-16页 |
| ·粒子转子模型 | 第16-17页 |
| ·角动量投影模型 | 第17-18页 |
|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 第18-20页 |
| ·A≈160 轻稀土区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 第20-32页 |
| ·旋称反转以及其物理机制 | 第20-25页 |
| ·推转壳模型之三轴形变理论 | 第21-23页 |
| ·粒子+转子模型之p-n 剩余相互作用与 Coriolis 竞争 | 第23-24页 |
| ·角动量投影模型之带交叉与自反转 | 第24-25页 |
| ·相互作用玻色子-费米子模型(IBFM)之质子交换力 | 第25页 |
| ·P-N 剩余相互作用 | 第25-26页 |
| ·带交叉及其反常延迟 | 第26-27页 |
| ·全顺排和带终结现象 | 第27-28页 |
| ·磁转动带 | 第28-29页 |
| ·手征二重带 | 第29-30页 |
| ·超变形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159)Lu 在束γ符合实验和数据获取 | 第32-45页 |
| ·束靶选取和激发函数曲线 | 第33-34页 |
| ·试验设备 | 第34-37页 |
| ·γ-γ 符验电子学线路图 | 第37-39页 |
|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39-43页 |
| ·能量刻度 | 第40页 |
| ·数据反演-两维矩阵建立 | 第40-42页 |
| ·反康谱仪的效率刻度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奇 A 核~(159)Lu 的高自旋态研究 | 第45-63页 |
| ·选核背景 | 第45页 |
| ·实验条件 | 第45-46页 |
| ·开窗分析 | 第46-50页 |
| ·γ射线跃迁多极性、强度 | 第50-55页 |
| ·γ跃迁多极性 | 第50-52页 |
| ·γ射线的相对强度 | 第52-55页 |
| ·核~(159)Lu 能级的自旋和宇称的确定 | 第55-57页 |
| ·~(159)Lu 能级纲图的建立 | 第57-59页 |
| ·顺排和带交叉频率 | 第59-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 摘要 | 第71-73页 |
| Abstract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