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Zn冶炼废渣生物浸出条件优化及其菌群生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9-25页 |
| ·我国有色冶炼废渣及其危害 | 第9-10页 |
| ·有色冶炼废渣的来源 | 第9页 |
| ·有色冶炼废渣的危害 | 第9-10页 |
| ·有色冶炼废渣中有价金属的回收技术 | 第10-13页 |
| ·传统的有价金属回收技术 | 第10-12页 |
| ·生物浸出技术 | 第12页 |
| ·其他技术 | 第12-13页 |
| ·生物浸出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 ·浸矿微生物及其作用机理 | 第13-16页 |
| ·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16-19页 |
| ·生物浸出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 ·微生物生态 | 第21-23页 |
| ·本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Pb/Zn冶炼废渣 | 第25页 |
| ·菌种 | 第25页 |
| ·Pb/Zn冶炼废渣生物浸出后渣 | 第25页 |
| ·试验设计 | 第25-30页 |
| ·菌种培养 | 第25-26页 |
| ·Pb/Zn冶炼废渣浸出体系微生物生态 | 第26-29页 |
| ·生物浸出条件优化试验 | 第29-30页 |
| ·废渣BCR提取、浸出毒性与腐蚀性分析 | 第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1-32页 |
| ·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1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Pb/Zn冶炼废渣的基本特征及环境活性 | 第32-36页 |
| ·Pb/Zn冶炼废渣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 ·废渣的主要元素组成 | 第32页 |
| ·废渣物相特征 | 第32-33页 |
| ·废渣中主要重金属组分的环境活性 | 第33-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Pb/Zn冶炼废渣浸出体系中微生物生态 | 第36-42页 |
| ·浸渣体系的微生物形态 | 第36页 |
| ·浸渣体系的微生物生态 | 第36-41页 |
| ·细菌16S rDNA扩增及纯化连接、转化及酶切 | 第36-37页 |
| ·细菌16S rDNA片段RFLP饱和度分析 | 第37页 |
| ·生物浸出体系的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7-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Pb/Zn冶炼废渣微生物浸出条件优化 | 第42-56页 |
| ·微生物浸出条件的正交优化 | 第42-48页 |
| ·pH值 | 第42-44页 |
| ·矿浆浓度 | 第44-45页 |
| ·温度 | 第45-46页 |
| ·浸出时间 | 第46-48页 |
| ·生物浸出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 第48-55页 |
| ·pH值 | 第48-50页 |
| ·矿浆浓度 | 第50-53页 |
| ·废渣粒度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生物浸出后余渣的环境活性 | 第56-64页 |
| ·生物浸出过程中废渣的矿物相特征 | 第56-58页 |
| ·生物浸出过程中废渣重金属活性 | 第58-62页 |
| ·废渣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浸出 | 第58页 |
| ·生物浸出渣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 | 第58-61页 |
| ·生物浸出渣的浸出毒性分析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建议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录 | 第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