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柱双腹板肩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引言 | 第9页 |
·钢管混凝土柱肩梁节点的构造形式 | 第9-11页 |
·按柱肢分类 | 第9-10页 |
·按腹杆分类 | 第10页 |
·按腹板分类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钢管混凝土柱的研究 | 第11-13页 |
·钢管混凝土柱肩梁节点的研究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课题来源、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14-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2 试件设计、加工制作及试验设计 | 第16-27页 |
·试件设计 | 第16-17页 |
·典型肩梁形式的选取 | 第16页 |
·试件模型设计 | 第16-17页 |
·试件加工制作 | 第17-21页 |
·试件的加工 | 第17-20页 |
·水平连接梁以及基础梁的加工制作 | 第20-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27页 |
·试验加载装置 | 第21-22页 |
·加载制度 | 第22-23页 |
·模型试件的测试方案 | 第23-27页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7-63页 |
·材性试验 | 第27-30页 |
·取材位置及尺寸 | 第27-28页 |
·材性试验结果 | 第28-29页 |
·材性试验总结 | 第29页 |
·灌浆料抗压强度 | 第29-30页 |
·边柱试件SJL-1、2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47页 |
·试件SJL-1、2试验现象 | 第30-34页 |
·试件SJL-1、2上柱柱顶P-⊿值对比分析 | 第34-36页 |
·试件SJL-1、2肩梁腹板应变分析 | 第36-41页 |
·试件SJL-1、2肩梁上下翼缘板应变分析 | 第41-42页 |
·试件SJL-1、2上柱的应变分析 | 第42-44页 |
·试件SJL-1、2下柱钢管肢及斜腹杆应变分析 | 第44-45页 |
·试件SJL-1、2肩梁腹板塑性区的形成与扩展 | 第45-47页 |
·中柱试件SJL-3、4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61页 |
·试件SJL-3、4试验现象 | 第47-52页 |
·试件SJL-3、4上柱柱顶P-⊿值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试件SJL-3、4肩梁腹板的应变分析 | 第53-55页 |
·试件SJL-3、4肩梁上下翼缘板的应变分析 | 第55-57页 |
·试件SJL-3、4上柱的应变分析 | 第57-59页 |
·试件SJL-3、4下柱钢管肢及斜腹杆应变分析 | 第59-60页 |
·试件SJL-3、4肩梁腹板塑性区的形成与扩展 | 第60-61页 |
·试验小结 | 第61-63页 |
4 肩梁节点有限元分析及设计方法探讨 | 第63-81页 |
·有限元分析概述 | 第63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3-67页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63-64页 |
·钢材及混凝土本构关系的选择 | 第64-65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单元划分 | 第65-66页 |
·施加约束、荷载及求解控制 | 第66-67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67-73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67-71页 |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 第71-73页 |
·已有设计方法比较 | 第73-80页 |
·不考虑肩梁上下翼缘参与工作的计算方法 | 第73-76页 |
·考虑肩梁翼缘全部参与工作的计算方法 | 第76-78页 |
·本文建议的设计方法 | 第78-79页 |
·本节小结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本文结论 | 第81-82页 |
·应变变化规律 | 第81页 |
·肩梁的破坏模式 | 第81-82页 |
·设计建议 | 第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