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研究初探--以宝鸡市蔡五区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课题来源 | 第8-11页 |
|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1页 |
|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 ·创新点 | 第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 2 相关内容类比研究 | 第16-26页 |
| ·城市规划管理方面 | 第16-22页 |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6-20页 |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20-22页 |
| ·城市规划编制方面 | 第22-24页 |
| ·规划委托范围确定方面 | 第22-23页 |
| ·规划委托时序方面 | 第23-24页 |
| ·城市建设用地评价方面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3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的提出 | 第26-32页 |
| ·概念的提出 | 第26-27页 |
| ·概念的含义 | 第27-28页 |
| ·概念提出的目的 | 第28页 |
| ·进行规划委托时的科学决策 | 第28页 |
| ·确定城市合理的建设时序 | 第28页 |
| ·概念提出的意义 | 第28-29页 |
| ·完善我国城市规划体系 | 第28-29页 |
| ·有助于确定我国总体规划的发展时序 | 第29页 |
| ·提高建设用地管理水平 | 第29页 |
| ·完善我国城市成长管理体系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 4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的影响因素 | 第32-42页 |
| ·理论研究 | 第32-33页 |
| ·理论简介 | 第32-33页 |
| ·理论分析 | 第33页 |
| ·相关研究的启示 | 第33-37页 |
| ·相关研究简介 | 第34-36页 |
| ·相关研究分析 | 第36-37页 |
|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1页 |
| ·内部因素 | 第37-39页 |
| ·外部因素 | 第39-40页 |
| ·分析结论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5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 | 第42-62页 |
| ·评价范围 | 第42页 |
| ·评价原则 | 第42-43页 |
| ·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3页 |
| ·评价方法的运用 | 第43-44页 |
|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的评价因子确定 | 第44-50页 |
| ·确定因子的方法 | 第44页 |
| ·不同用地评价因子的确定 | 第44-50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50-54页 |
| ·权重的确定意义 | 第50页 |
| ·确定权重的方法 | 第50-54页 |
| ·建设用地的敏感度评价 | 第54-57页 |
| ·不同建设用地的敏感度评价 | 第54-56页 |
| ·建设用地敏感度综合评价 | 第56-57页 |
|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可操作性研究 | 第57-59页 |
|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的工作阶段 | 第57页 |
|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在法定规划中的工作方式 | 第57-59页 |
|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的主要步骤 | 第59页 |
|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的成果应用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 6 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应用—以宝鸡市蔡五区为例 | 第62-80页 |
| ·背景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 ·区位条件 | 第62页 |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第62-63页 |
| ·城市建设的情况 | 第63页 |
| ·相关规划研究 | 第63-64页 |
| ·宝鸡城市总体规划 | 第63-64页 |
| ·岐山县总体规划 | 第64页 |
| ·蔡家坡地区总体战略规划 | 第64页 |
| ·用地现状调查 | 第64页 |
|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评价 | 第64-78页 |
|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64-66页 |
| ·评价因子的权重确定 | 第66-72页 |
| ·用地敏感度评价 | 第72-77页 |
| ·评价结论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7 结语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 附录 | 第9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