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溟诗话》:倾注“诗心”的诗学论著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诗心引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诗心范畴的界定 | 第13-18页 |
第二节 《四溟诗话》中浓郁的“诗心”成分 | 第18-23页 |
一 重真情之流露 | 第19-20页 |
二 重身心之体验 | 第20-21页 |
三 重艺术及人格修养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审美与他者:“诗心”的呈现 | 第23-46页 |
第一节 诗性的批评之审美范畴 | 第23-34页 |
一 兴 | 第24-30页 |
二 悟 | 第30-34页 |
第二节 独特的古诗情怀 | 第34-40页 |
一 垂青盛唐 | 第34-38页 |
二 仰慕汉魏 | 第38-40页 |
第三节 诗人和批评者的素养 | 第40-46页 |
一 诗人的素养 | 第40-43页 |
二 批评者的素养 | 第43-46页 |
第三章 自我与社会:“诗心”的形成 | 第46-52页 |
第一节 终于布衣 名重一代 | 第46-48页 |
一 漫游生活 | 第46-47页 |
二 结社“后七子”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明中期社会思潮对谢榛的影响 | 第48-52页 |
一 达于事变,怀其旧俗 | 第48-50页 |
二 阳明心学之影响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谢榛《四溟诗话》研究的意义 | 第52-55页 |
一 谢棒诗学思想研究的意义 | 第52-53页 |
二 发掘谢棒人格力量的意义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