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6页 |
| 三、研究背景 | 第6-7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第一章 地理标志概述 | 第8-17页 |
| ·地理标志的概念 | 第8-11页 |
| ·地理标志概念的历史沿革 | 第8-10页 |
| ·地理标志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 ·TRIPS协议下地理标志概念及内涵 | 第11-14页 |
| ·TRIP协议下地理标志的概念 | 第11-12页 |
| ·地理标志的内涵 | 第12-14页 |
| ·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及标准 | 第14-16页 |
| ·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地理标志的外延) | 第14-15页 |
| ·地理标志的保护标准 | 第15-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 第17-25页 |
|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法规 | 第17-20页 |
| ·我国现行商标法关于地理标志的保护 | 第17-19页 |
| ·我国对地理标志专门保护的规定 | 第19-20页 |
|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 ·立法的冲突 | 第20-21页 |
| ·管辖权的冲突 | 第21-22页 |
| ·监督权的冲突 | 第22页 |
| ·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 第22页 |
|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中的“金华火腿”案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地理标志权及保护模式选择 | 第25-31页 |
| ·地理标志权的概念和内容 | 第25页 |
| ·地理标志权的概念 | 第25页 |
| ·地理标志权的内容 | 第25页 |
| ·地理标志权的权属性质 | 第25-26页 |
| ·地理标志权权属性质的争论 | 第25-26页 |
| ·对地理标志权属性质的界定 | 第26页 |
| ·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选择 | 第26-30页 |
| ·地理标志国别保护模式 | 第26-29页 |
| ·适合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地理标志司法保护的若干问题 | 第31-45页 |
| ·地理标志权的权利人 | 第31-33页 |
| ·地理标志权所有人 | 第31页 |
| ·地理标志权注册人(或称地理标志注册持有人、申请人) | 第31-32页 |
| ·地理标志使用权人 | 第32-33页 |
| ·地理标志司法确权 | 第33-35页 |
| ·地理标志权的取得 | 第33页 |
| ·地理标志确权方式 | 第33-34页 |
| ·地理标志与商标冲突的司法确权 | 第34-35页 |
| ·地理标志行政确权司法审查 | 第35-36页 |
| ·地理标志权侵权认定 | 第36-38页 |
| ·地理标志侵权责任认定 | 第36页 |
| ·地理标志的侵权行为 | 第36-38页 |
| ·地理标志侵权司法救济 | 第38-43页 |
| ·地理标志权的刑事救济 | 第38-39页 |
| ·地理标志权的行政救济 | 第39-40页 |
| ·地理标志权的民事救济 | 第40-41页 |
| ·地理标志保护的例外规定 | 第41-43页 |
| ·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其它问题 | 第43-45页 |
| ·关于证据提供 | 第43页 |
| ·禁令 | 第43-44页 |
| ·临时措施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注释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