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9-10页 |
·白头叶猴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 第10-11页 |
·白头叶猴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GIS 技术及应用 | 第12-15页 |
·GIS 概述 | 第12页 |
·GIS 在物种生境分布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白头叶猴潜在分布区的预测 | 第15页 |
·白头叶猴的潜在分布区评价 | 第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空间数据与技术流程 | 第17-2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7-19页 |
·广西物种多样性特征及现状 | 第17页 |
·示范区概况 | 第17-18页 |
·白头叶猴分布区概况 | 第18-19页 |
·研究数据及研究工具 | 第19-20页 |
·研究数据收集 | 第19-20页 |
·研究工具 | 第20页 |
·数据处理路线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以 GIS 技术为基础的研究区遥感数据处理 | 第22-32页 |
·LANDSAT-5 卫星简介 | 第22页 |
·图像转换 | 第22-23页 |
·辐射校正 | 第23页 |
·遥感数据的大气订正 | 第23-24页 |
·辐射定标 | 第24页 |
·大气校正 | 第24页 |
·TM 影像的输入 | 第24-25页 |
·单波段的输入与输出 | 第24页 |
·组合多波段数据 | 第24-25页 |
·几何校正及几何精校正 | 第25-26页 |
·几何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 第25-26页 |
·几何精校正的步骤 | 第26页 |
·遥感影像的几何精校正 | 第26页 |
·数据的切割 | 第26-27页 |
·遥感影像的切割 | 第26-27页 |
·地理要素数据的切割 | 第27页 |
·遥感影像的变换 | 第27-29页 |
·傅立叶变换(Fourier Analysis) | 第27页 |
·主成份变换(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第27-28页 |
·缨帽变换(Tasseled Cap) | 第28-29页 |
·图像增强 | 第29页 |
·植被指数 | 第29-30页 |
·野外数据调查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植被信息的提取 | 第32-51页 |
·基于 TM 影像植被信息提取的最佳波段的选择 | 第32-38页 |
·波段信息含量反映指标 | 第33-34页 |
·波段相关性反映指标 | 第34-35页 |
·提取植被信息的最佳波段的选取 | 第35-37页 |
·TM 遥感影像的基本特征 | 第37页 |
·植被反射光谱特性 | 第37-38页 |
·最佳波段的选择 | 第38页 |
·植被信息提取 | 第38-51页 |
·非监督分类 | 第39页 |
·监督分类 | 第39-42页 |
·基于C5.0 的决策树分类 | 第42-47页 |
·分类评价 | 第47-50页 |
·分类后处理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白头叶猴潜在分布区预测 | 第51-63页 |
·MAXENT 模型及建立步骤 | 第51-53页 |
·数据准备和技术路线 | 第53-56页 |
·白头叶猴现存地样点数据 | 第53-54页 |
·预测变量选择 | 第54-56页 |
·技术路线 | 第56页 |
·白头叶猴潜在分布区预测 | 第56-60页 |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MaxEnt 模型预测 | 第58-60页 |
·预测结果评估 | 第60-61页 |
·白头叶猴潜在分布区生境因子分析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基于 GIS 白头叶猴潜在分布区评价 | 第63-69页 |
·白头叶猴潜在分布概率分类 | 第63-65页 |
·评价准则建立 | 第65页 |
·空间模拟和分析 | 第65-66页 |
·白头叶猴栖息地保护对策 | 第66-69页 |
·加强宣传教育 | 第67页 |
·加强白头叶猴的科学研究和保护 | 第67页 |
·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移民 | 第67-68页 |
·建立生态园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9-71页 |
·最佳波段选择 | 第69页 |
·植被信息提取 | 第69页 |
·MAXENT 模型预测分布区 | 第69-70页 |
·生境评价及保护对策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图:白头叶猴及栖息地现状 | 第76-77页 |
详细摘要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