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概述 | 第9-14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权益的基本内容 | 第9-11页 |
一、 身份保障权 | 第9-10页 |
二、 政治权益 | 第10-11页 |
三、 财产性权益 | 第11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我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国外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国外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介绍 | 第14-18页 |
一、 英国模式 | 第14-15页 |
二、 美国模式 | 第15-16页 |
三、 法国模式 | 第16-17页 |
四、 日本模式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各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的比较 | 第18-20页 |
一、 行政诉讼是各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的有效手段 | 第18-19页 |
二、 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争议解决机构 | 第19页 |
三、 行政系统内部保障与救济的方式及规定 | 第19页 |
四、 保障与救济方式多样透明度高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各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的启示 | 第20-22页 |
一、 有权益就应有保障与救济 | 第20页 |
二、 行政保障救济优先于司法保障救济 | 第20页 |
三、 司法保障与救济最终原则 | 第20-21页 |
四、 保障与救济机关的独立性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现状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复核制度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申诉与控告制度 | 第23-25页 |
一、 申诉 | 第23-24页 |
二、 控告 | 第24页 |
三、 公务员申诉、控告的特点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 第25-28页 |
一、 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25-26页 |
二、 人事争议仲裁的涵义 | 第26页 |
三、 人事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 | 第26页 |
四、 人事争议仲裁裁决的行政不可诉性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28-36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一、 权益保障与救济途径单一缺乏司法保障与救济 | 第28-29页 |
二、 权益保障与救济范围有限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空白地带 | 第29-30页 |
三、 权益保障与救济程序混乱缺乏完善性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2-36页 |
一、 思想层面的原因 | 第32-33页 |
二、 法学法律层面原因 | 第33-34页 |
三、 政治经济体制层面的原因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制度完善的设想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公务员权益保障与救济的原则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树立行政法治新理念 | 第37-38页 |
一、 尊重公务员权益并将其视为法治社会中基本的权益之一 | 第37页 |
二、 促进人事行政从政策管理到依法治理的转变 | 第37-38页 |
三、 树立程序正义观 | 第38页 |
第三节 完善公务员争议裁决机构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完善我国的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的公务员权益争议调解组织 | 第40-41页 |
一、 做好公务员权益争议预防工作 | 第41页 |
二、 以法律确立调解机构地位 | 第41页 |
三、 转变职能,完善自身素质与水平 | 第41页 |
第六节 引入司法保障与救济程序的设想 | 第41-45页 |
一、 司法权介入行政权的合理定位 | 第42-43页 |
二、 引入司法保障与救济程序的具体措施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