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膝关节的生物力学与KOA的发生与发展 | 第13-15页 |
1.3 KOA“筋”、“骨”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1.4 现代生物力学理论与中医“筋骨失衡”理论的共同之处 | 第16页 |
1.5 跪行训练在KOA治疗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6 研究空白与研究目的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实验方法学总论 | 第18-25页 |
1.1 前言 | 第18页 |
1.2 实验环境 | 第18-19页 |
1.3 系统设置与调校 | 第19-21页 |
1.4 最大自主收缩测试 | 第21-23页 |
1.5 数据的处理与输出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三维动态捕捉系统重复性测量与可用信度研究 | 第25-32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资料与方法 | 第25页 |
2.3 步行时下肢运动学,动力学,肌动学测试流程 | 第25-26页 |
2.4 步行时下肢运动学,动力学,肌动学实验数据采集 | 第26-27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2.7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2.8 结果 | 第28-30页 |
2.9 总结 | 第30页 |
2.10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跪行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生物力学效应 | 第32-44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资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3 干预方法 | 第34页 |
3.4 MVIC测量 | 第34页 |
3.5 步行时下肢运动学,动力学,肌动学测试流程 | 第34页 |
3.6 跪行训练治疗后步行下肢运动学,动力学,肌动学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3.7 数据的处理与输出 | 第35页 |
3.8 统计学分析 | 第35页 |
3.9 技术路线图 | 第35-36页 |
3.10 结果 | 第36-41页 |
3.11 结论 | 第41页 |
3.12 讨论 | 第41-44页 |
第四部分 :跪行训练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即刻效应研究 | 第44-52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资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4.3 MVIC测量 | 第45页 |
4.4 步行时下肢运动学,动力学,肌动学测试流程 | 第45页 |
4.5 跪行时下肢运动学,动力学,肌动学实验数据采集 | 第45页 |
4.6 跪行时下肢运动学,动力学,肌动学数据采集 | 第45页 |
4.7 数据的处理与输出 | 第45-46页 |
4.8 统计学分析 | 第46-47页 |
4.9 技术路线图 | 第47页 |
4.10 结果 | 第47-50页 |
4.11 讨论 | 第50-51页 |
4.12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五部分 :讨论与总结 | 第52-54页 |
5.1 KOA与筋骨平衡理论 | 第52页 |
5.2 跪姿考证及背景 | 第52-53页 |
5.3 总结 | 第53-54页 |
创新点 | 第54-55页 |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78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膝骨关节炎从腹论治研究进展 | 第63-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二 :WOMAC量表 | 第69-72页 |
附录三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第72-77页 |
附录四 :伦理审查报告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