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从解决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的努力到小额信贷的理论准备 | 第11-12页 |
·农村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小额信贷组织的依据 | 第12-13页 |
·小额信贷理论的核心机制研究 | 第13页 |
·小额信贷的商业上可持续性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小额信贷对农户生产与收入的影响 | 第14页 |
·对商业化小额信贷市场均衡的研究 | 第14-15页 |
·对小额贷款公司信贷模式的建议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小额信贷运行模式的理论概述 | 第17-23页 |
·团体贷款(group lending)机制 | 第17-20页 |
·团体贷款规避逆向选择 | 第17-19页 |
·团体贷款约束道德风险 | 第19-20页 |
·贷款中的动态激励机制 | 第20-21页 |
·分期还款机制 | 第21页 |
·担保替代机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运行特点与启示 | 第23-29页 |
·国外主要小额信贷模式 | 第23-27页 |
·小组贷款模式(Group Model 或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 第23-24页 |
·村银行模式(Village Banking) | 第24-25页 |
·个人贷款模式 | 第25-26页 |
·混合型模式 | 第26-27页 |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29页 |
·盈利性保证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 第27页 |
·完善的信贷体系是发展小额信贷的基础 | 第27页 |
·合理的担保方式保证了小额信贷较高的还款率 | 第27-28页 |
·适时推陈出新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信贷模式运行的现状及问题 | 第29-36页 |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信贷模式运行的现状 | 第29-33页 |
·目标客户群 | 第29-30页 |
·信贷产品组合 | 第30-33页 |
·贷款利率 | 第30-31页 |
·贷款方式 | 第31页 |
·贷款额度 | 第31-32页 |
·贷款期限 | 第32页 |
·还款方式 | 第32页 |
·担保方式 | 第32-33页 |
·风险防范机制 | 第33页 |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信贷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缺乏商业上可持续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 | 第33-34页 |
·联保和担保替代机制缺失 | 第34页 |
·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 第34-35页 |
·信贷产品简单复制商业银行模式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客户群的信贷需求分析 | 第36-40页 |
·农户信贷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趋势 | 第36-38页 |
·高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日渐转化为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 第36-37页 |
·中、低收入农户的生产性信贷需求继续呈下降态势,但农户消费贷款占比将大幅度上升 | 第37页 |
·贫困户数量将逐步减少,其信贷需求随身份相应转变 | 第37-38页 |
·民营微型企业的组织经营特征及融资需求的特殊性 | 第38-40页 |
·民营微型企业的组织和经营特征 | 第38-39页 |
·企业家起在微型企业中主导作用 | 第38页 |
·微型企业多为家族企业 | 第38页 |
·大多数微型企业经营灵活,风险大 | 第38-39页 |
·民营微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特殊性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信贷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0-50页 |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设计适应不同目标客户群需求的信贷产品 | 第40-43页 |
·农户大额贷款 | 第40页 |
·微型企业贷款 | 第40页 |
·农户团体贷款 | 第40-41页 |
·农户消费贷款 | 第41-43页 |
·应用商业上可持续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 | 第43-48页 |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定价模型 | 第43-44页 |
·模型实证 | 第44-46页 |
·模型需求方面的经济学分析 | 第46-48页 |
·引入西方风险定价模型后的应用 | 第48页 |
·利用负债杠杆和股票融资 | 第48-49页 |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