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HS转录因子的转化和草木樨PUTNHX基因的转化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盐碱地资源与分布 | 第10页 |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0-12页 |
·盐碱地改良措施 | 第12-14页 |
·植物的耐盐基因 | 第14-17页 |
·与跨膜通道运输相关的基因 | 第15页 |
·与耐盐相关转录因子 | 第15-16页 |
·与渗透保护物质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 | 第16页 |
·与水分胁迫相关的基因 | 第16-17页 |
·与抗氧化相关的基因 | 第17页 |
·植物遗传转化概述 | 第17-23页 |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 第17-20页 |
·农杆菌遗传转化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影响农杆菌遗传转化率的主要因素 | 第21-22页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22-23页 |
·柽柳和草木樨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柽柳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草木樨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柽柳HS 基因的转化 | 第26-34页 |
·柽柳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26页 |
·不同外植体进行预培养试验 | 第26页 |
·无菌苗体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柽柳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 第27页 |
·不定芽伸长培养基的筛选 | 第27页 |
·再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27页 |
·柽柳HS 基因的转化 | 第27-28页 |
·试材的准备 | 第27页 |
·草丁膦除草剂浓度的筛选 | 第27-28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柽柳转化 | 第28页 |
·转HS 基因柽柳芽的伸长培养和生根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不同外植体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不同消毒方式对不定芽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柽柳芽增殖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浓度NAA 对不定芽伸长的影响 | 第30页 |
·不同培养基对再生根诱导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浓度草丁膦对不同外植体的筛选效果 | 第31页 |
·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31-33页 |
·抗性芽的获得 | 第33页 |
·转 HS 基因抗性芽的伸长培养和生根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白花草木樨PUTNHX 基因的转化 | 第34-41页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8页 |
·再生体系的确立 | 第34页 |
·卡那霉素浓度的筛选 | 第34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草木樨转化 | 第34-35页 |
·转基因芽的伸长培养和生根 | 第35页 |
·抗性植株的分子水平检测 | 第35-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不同激素浓度对草木樨茎尖再生的影响 | 第38页 |
·不同浓度卡那霉素对外植体的筛选效果 | 第38-39页 |
·不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9页 |
·共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转化植株PCR 检测 | 第40页 |
·转化植株Southern 斑点杂交检测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1-44页 |
·柽柳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影响柽柳组培再生的因素 | 第41页 |
·影响柽柳转化体系的因素 | 第41-42页 |
·草木樨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卡那霉素浓度对草木樨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组培阶段转化植株的筛选 | 第43页 |
·转化体的筛选及检测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4-45页 |
·柽柳再生体系的确立 | 第44页 |
·柽柳有效转化体系 | 第44页 |
·草木樨有效转化体系 | 第44页 |
·草木樨外源基因的检测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附图 | 第52-54页 |
缩略词表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