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17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7-26页 |
1 下颈椎的解剖学基础 | 第18-19页 |
2 下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 | 第19-20页 |
3 下颈椎损伤的稳定性评价及分类 | 第20-21页 |
4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 第21-26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临床资料 | 第26页 |
·检查方法、检查设备及体位 | 第26-27页 |
·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屈伸活动度测量方法 | 第27-30页 |
·颈椎各节段 Cobb 角 | 第27-28页 |
·颈椎生理曲度 | 第28页 |
·颈椎屈伸活动度 | 第28-30页 |
·生理状态颈段脊髓延展性测量 | 第30页 |
·每个节段的脊髓长度 | 第30页 |
·颈段脊髓长度 | 第30页 |
·颈段脊髓延展性 | 第30页 |
·下颈椎相邻关节突重叠垂直高度 | 第30-33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3-34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4-38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8-47页 |
·正常颈椎的生理前凸角度及矢状面上屈伸活动度 | 第39-41页 |
·颈段脊髓延展性 | 第41-43页 |
·颈脊髓延展性、下颈椎相邻关节突高度和颈椎活动度关系 | 第43-45页 |
·颈椎脱位概率和颈椎活动度、关节突重叠高度的关系 | 第45-46页 |
·总结 | 第46-47页 |
·本实验的特点 | 第46页 |
·本实验的不足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