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第14-19页 |
·类风湿性关节炎基本概念 | 第14页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种类 | 第14页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 | 第14-15页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 第15-16页 |
·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的研究 | 第16-19页 |
·红斑狼疮 | 第19-27页 |
·红斑狼疮的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红斑狼疮的分类 | 第20页 |
·红斑狼疮的病理现象 | 第20-23页 |
·红斑狼疮的病理特征 | 第23-24页 |
·红斑狼疮的病因 | 第24页 |
·红斑狼疮的中医疗法 | 第24-27页 |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五味研究 | 第27-32页 |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的研究 | 第27-28页 |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的概述 | 第27-28页 |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对疾病治疗的意义 | 第28页 |
·中药所具有的五味的研究 | 第28-30页 |
·中药所具有的五味概述 | 第28-29页 |
·中药所具有的五味对疾病疾病治疗的意义 | 第29-30页 |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和五味的关系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第四统计力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46页 |
·生命动力元素的提出 | 第32-33页 |
·生物高分子活性中心元素群分布与第四统计力学 | 第33-46页 |
·第四统计力学关于生物高分子活性中心元素的分布曲线的若干类型 | 第33-36页 |
·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统计理论方程的建立 | 第36-37页 |
·三参数群子统计方程的建立 | 第37-38页 |
·群子统计理论方程群子参数的物理意义 | 第38-43页 |
·k的物理意义 | 第38-39页 |
·r_1、r_2的物理意义 | 第39-41页 |
·r_1/r_2的物理意义 | 第41-42页 |
·kr_1的物理意义 | 第42页 |
·r_2/k的物理意义 | 第42页 |
·k~2r_1/r_2的物理意义 | 第42-43页 |
·回归k,r_1,r_2的方法 | 第43页 |
·中药相关理论的群子统计力学解释 | 第43-46页 |
·中药阴阳属性按亲电强度界定的理论分析 | 第43-44页 |
·中药归经的分类原则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46-74页 |
·高寒高热中药药性药味成因的群子统计参数研究 | 第46-59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从第四统计力学测试部分中药的阴阳性 | 第47-57页 |
·几种典型的高寒高热中药群子统计理论方程群子参数与药性的关系 | 第57-59页 |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的研究 | 第59-67页 |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药频 | 第59-64页 |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高频中药群子统计理论方程群子参数与药性的关系 | 第64-67页 |
·治疗红斑狼疮中药的研究 | 第67-74页 |
·治疗红斑狼疮的中药药频 | 第67-71页 |
·治疗红斑狼疮的高频中药群子统计理论方程群子参数与药性的关系 | 第71-7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4-78页 |
·处方研究 | 第74-75页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通治方 | 第74-75页 |
·红斑狼疮的通治方 | 第75页 |
·高寒高热中药裙子统计理论参数的识别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发表及已接受的论文 | 第84-86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6-87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