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引言 | 第14页 |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 第14-18页 |
·按分散状态分类 | 第14-15页 |
·按使用形式分类 | 第15-17页 |
·按亲水基团的性质分类 | 第17-18页 |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 第18-20页 |
·丙酮法 | 第19页 |
·预聚体法 | 第19页 |
·熔融分散法 | 第19-20页 |
·酮亚胺/酮连氮法 | 第20页 |
·保护端基乳化法 | 第20页 |
·水性聚氨酯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第20-22页 |
·软段的影响 | 第20-21页 |
·硬段的影响 | 第21页 |
·硬段软段比(质量比)的影响 | 第21-22页 |
·PU结构与其耐水性的关系 | 第22页 |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 第22-30页 |
·改进单体 | 第23-24页 |
·优化复合 | 第24-27页 |
·交联改性技术 | 第27-30页 |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第30-32页 |
·涂料领域 | 第30-31页 |
·纺织业 | 第31页 |
·皮革加工业 | 第31页 |
·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4-41页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4页 |
·实验装置图 | 第34-35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 | 第36-37页 |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乳液的合成 | 第37页 |
·室温交联固化体系的制备 | 第37-38页 |
·分析测试 | 第38-41页 |
·预聚体中-NCO含量 | 第38页 |
·红外光谱 | 第38页 |
·乳液固含量 | 第38页 |
·乳液黏度 | 第38-39页 |
·乳胶粒子粒径及乳液Zeta电位 | 第39页 |
·乳液储存稳定性 | 第39页 |
·胶膜的制备 | 第39页 |
·木板涂膜的制备 | 第39页 |
·凝胶率 | 第39页 |
·交联度 | 第39页 |
·力学性能 | 第39-40页 |
·硬度 | 第40页 |
·吸水率 | 第40页 |
·涂膜耐水、耐醇、耐丙酮性 | 第40页 |
·涂膜光泽度 | 第40页 |
·涂膜耐冲击性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合成研究 | 第41-61页 |
·水性聚氨酯聚合工艺的确定 | 第41-52页 |
·异氰酸酯基团的基本反应 | 第41-43页 |
·水性聚氨酯(WPU)合成基本反应 | 第43-44页 |
·反应投料方式的讨论 | 第44-47页 |
·中和过程的讨论 | 第47-49页 |
·水化方式的讨论 | 第49-51页 |
·丙酮工艺的讨论 | 第51-52页 |
·小分子扩链剂的影响 | 第52-53页 |
·原料投料比的影响 | 第53-60页 |
·异氰酸指数R(-NCO/-OH) | 第53-55页 |
·亲水基含量 | 第55-58页 |
·扩链剂DEG | 第58-59页 |
·结构表征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研究 | 第61-76页 |
·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 | 第62-64页 |
·平衡溶胀法 | 第64-66页 |
·PH值对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KPS-SBS引发体系下丙烯酸改性水性PU研究 | 第67-68页 |
·酮肼交联体系的研究 | 第68-73页 |
·反应机理 | 第69-70页 |
·结构表征 | 第70-71页 |
·功能单体DAAM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71页 |
·DAAM/ADH当量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聚氨酯固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