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实验研究 | 第11-4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1-13页 |
·实验动物 | 第11页 |
·实验药品 | 第11-12页 |
·主要试剂 | 第12页 |
·主要仪器 | 第12-1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18页 |
·糖尿病血管炎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第13页 |
·给药方法 | 第13页 |
·取材 | 第13-14页 |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4-18页 |
·大鼠的一般状况 | 第14页 |
·随机血糖 | 第14页 |
·血清TC,TG测定(酶法测定) | 第14页 |
·血清CPR含量(ELISA法测定) | 第14页 |
·血清INS的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计算(放免法) | 第14-15页 |
·腹主动脉ICAM-ImRNA的表达(RT-PCR方法) | 第15-18页 |
·实验准备 | 第15页 |
·细胞总RNA提取 | 第15-16页 |
·RNA质量鉴定 | 第16页 |
·第一条cDNA链合成 | 第16页 |
·实时定量PCR检测 | 第16-18页 |
·腹主动脉光镜病理形态 | 第18页 |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3 结果分析 | 第18-24页 |
·一般情况的观察 | 第18-19页 |
·各组大鼠体重水平的变化 | 第19-20页 |
·各组大鼠血糖水平的变化 | 第20页 |
·各组大鼠血清TC、TG的变化 | 第20-21页 |
·各组大鼠血清CRP的变化 | 第21页 |
·各组大鼠血清INS含量、IRI、IAI的变化 | 第21-22页 |
·腹主动脉ICAM-ImRNA表达的变化 | 第22-23页 |
·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形态变化 | 第23-24页 |
4 小结 | 第24-25页 |
5 讨论 | 第25-41页 |
·实验动物模型的讨论 | 第25-26页 |
·T2DM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5页 |
·T2DM大血管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26-27页 |
·T2DM大血管病变 | 第27-31页 |
·T2DM大血管病变流行病学 | 第27页 |
·T2DM大血管病变病理形态改变 | 第27页 |
·代谢紊乱与T2DM大血管病变 | 第27-28页 |
·糖代谢紊乱与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 | 第28页 |
·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 | 第28页 |
·炎症反应与T2DM大血管病变 | 第28-30页 |
·炎症因子 | 第29页 |
·炎症反应过程 | 第29-30页 |
·胰岛素抵抗(IR)与T2DM大血管病变 | 第30-31页 |
·中医对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第31-33页 |
·DM大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 | 第31-32页 |
·痰浊不化是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 | 第32页 |
·痰浊瘀血互结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 第32页 |
·DM大血管病变的辨证论治 | 第32-33页 |
·中医对IR的认识 | 第33-35页 |
·病机认识 | 第33页 |
·IR的中医治法研究 | 第33-35页 |
·以祛邪为主 | 第33-34页 |
·扶正并祛邪 | 第34页 |
·以扶正为主 | 第34-35页 |
·参芪复方防治T2DM大血管病变的中医机制 | 第35-39页 |
·参芪复方的组方原理 | 第35-36页 |
·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 | 第36-39页 |
·参芪复方作用机理的探讨 | 第39-41页 |
·降低FPG和血清TC、TG含量 | 第39页 |
·降低血清CRP含量、抑制主动脉ICAM-1mRNA表达 | 第39-40页 |
·减轻胰岛素抵抗、升高胰岛素敏感性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综述:2型糖尿病内皮功能障碍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第49-57页 |
附图 | 第57-59页 |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