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祁连西段金佛寺岩体外围多金属成矿带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 ·实物工作量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 第17-32页 |
| ·区域地层 | 第17-22页 |
| ·元古界 | 第17-18页 |
| ·下古生界 | 第18-19页 |
| ·上古生界 | 第19-20页 |
| ·中生界 | 第20-21页 |
| ·新生界 | 第21-22页 |
| ·区域构造 | 第22-26页 |
| ·北祁连褶皱带特征 | 第22-24页 |
| ·与北祁连褶皱带有关的断裂构造 | 第24-25页 |
| ·构造演化 | 第25-26页 |
| ·岩浆岩 | 第26-29页 |
| ·侵入岩 | 第26-28页 |
| ·喷出岩 | 第28-29页 |
| ·区域矿产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32-56页 |
| ·矿区地层特征 | 第32-44页 |
| ·样品选取及分析方法 | 第34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34-35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35-42页 |
| ·岩浆性质和演化探讨 | 第42-43页 |
| ·火山岩构造环境 | 第43-44页 |
| ·对火山岩地层的主要认识和结论 | 第44页 |
| ·矿区岩浆岩特征 | 第44-46页 |
| ·金佛寺花岗岩岩体地质 | 第45-46页 |
| ·岩体接触带特征 | 第46页 |
| ·矿区构造特征 | 第46-47页 |
| ·矿体特征 | 第47-56页 |
| ·矿体产出特征 | 第47-51页 |
| ·矿石的矿物组成 | 第51-52页 |
| ·矿石的主要结构构造 | 第52-53页 |
| ·矿石的化学成分 | 第53-54页 |
| ·围岩的变质与蚀变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矿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64页 |
| ·样品及测试结果 | 第56页 |
| ·主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58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64页 |
| ·金佛寺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59页 |
| ·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9-64页 |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及其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64-80页 |
|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来源 | 第64-76页 |
| ·概述 | 第64页 |
| ·流体包裹体物理化学特征 | 第64-73页 |
|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第73-76页 |
| ·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第76-80页 |
| ·样品及测试方法 | 第76页 |
|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演化 | 第76-78页 |
|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型 | 第80-84页 |
| ·关于成矿时间的讨论 | 第80-81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81-82页 |
|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分析 | 第82-83页 |
| ·成矿模式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前景 | 第84-88页 |
| ·成矿潜力评价 | 第84-86页 |
| ·找矿标志与找矿前景分析 | 第86-88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101-119页 |
|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