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古代文献对中风的认识 | 第11-18页 |
| 1. 对中风病名的认识 | 第11-12页 |
| 2. 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7页 |
| ·外风学说 | 第12-13页 |
| ·内风学说(风、火、痰、瘀、气、血) | 第13-14页 |
| ·中风发病的外因 | 第14-16页 |
| ·天时因素 | 第14页 |
| ·地理因素 | 第14-15页 |
| ·气候因素 | 第15页 |
| ·环境因素 | 第15页 |
| ·社会因素 | 第15页 |
| ·外伤因素 | 第15-16页 |
| ·中风发病的内因 | 第16-17页 |
| ·体质因素 | 第16页 |
| ·情志因素 | 第16页 |
| ·饮食所伤 | 第16页 |
| ·劳逸过度 | 第16-17页 |
| ·病理产物因素 | 第17页 |
| ·痰浊内生 | 第17页 |
| ·瘀血痹阻 | 第17页 |
| 3. 对中风治疗原则的认识 | 第17-18页 |
| ·唐宋以前的治疗 | 第17-18页 |
| ·金元以后的治疗 | 第18页 |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第18-26页 |
| 1. 对中风分类的认识 | 第18-19页 |
| 2. 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 第19-20页 |
| 3. 对中风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0页 |
| 4.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概况 | 第20-26页 |
| ·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 第20-24页 |
| ·溶栓治疗 | 第21页 |
| ·抗凝治疗 | 第21-22页 |
| ·降纤治疗 | 第22页 |
|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第22页 |
| ·脑保护治疗 | 第22-23页 |
| ·降颅压治疗 | 第23页 |
| ·营养神经细胞 | 第23页 |
| ·手术及介入治疗 | 第23页 |
| ·康复治疗 | 第23页 |
| ·预防性治疗 | 第23-24页 |
| ·对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 第24-26页 |
| ·内科治疗 | 第24-25页 |
| ·外科治疗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针灸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 | 第26-38页 |
| 1. 对古代文献针灸治疗中风的取穴规律及方法的认识 | 第26-27页 |
| 2. 现代临床上针灸治疗中风不同方法的介绍 | 第27-33页 |
| ·体针疗法 | 第27-28页 |
| ·头针疗法 | 第28-30页 |
| ·眼针疗法 | 第30-31页 |
| ·舌针疗法 | 第31页 |
| ·耳针疗法 | 第31-32页 |
| ·颈项针疗法 | 第32页 |
| ·腹针疗法 | 第32-33页 |
| ·艾灸疗法 | 第33页 |
| 3. 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实验研究 | 第33-38页 |
| ·对脑血流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对脑电活动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 第34页 |
| ·对脑MRI影像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对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6页 |
| ·对氧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36页 |
| ·对炎症反应蛋白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对神经元损伤标志酶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