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表格目录 | 第6-7页 |
插图目录 | 第7-8页 |
内容提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凡例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1页 |
第一节 整体与个案:早期西人语法研究与《自迩集》的定位 | 第14-27页 |
一、早期西人汉语语法研究文献的历史背景与分类系统 | 第14-17页 |
二、三维度:性质、作者、出版方式 | 第17-25页 |
三、《自迩集》的坐标定位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综述与反思:《自迩集》研究的洞见、未见与创见 | 第27-51页 |
一、洞见:《自迩集》的价值发掘与应用性研究 | 第27-41页 |
二、未见:版本调查的偏颇与价值评价的失衡 | 第41-46页 |
三、创见:本文的观察视野与研究方法 | 第46-51页 |
第二章 探考与爬梳:《自迩集》文献版本与实物流通 | 第51-126页 |
第一节 其人:19世纪北京官话的权威见证人 | 第51-71页 |
一、威妥玛:外交官式的汉语教育者 | 第52-58页 |
二、其他编写者:中西合璧的编写团队 | 第58-63页 |
三、协作者应龙田考辩 | 第63-71页 |
第二节 其书:三易其版的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教材 | 第71-126页 |
一、概览:出版信息与三版间修订 | 第71-87页 |
二、溯源:各章内容与成书过程 | 第87-108页 |
三、价值:存世版本与实物流通 | 第108-126页 |
第三章 素材与基点:《自迩集》语料特征与语法观念 | 第126-181页 |
第一节 语料观:《自迩集》的语料特征与性质 | 第126-144页 |
一、特征:文雅的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口语 | 第126-141页 |
二、性质:可信的近代汉语共时语料 | 第141-144页 |
第二节 语法观:威氏的语法观与汉语教学理念 | 第144-157页 |
一、汉语语法观念与西方话语体系 | 第144-151页 |
二、语法教学理念与教材实用导向 | 第151-157页 |
第三节 论述元语言:矛盾的化解与多元论注体系 | 第157-181页 |
一、"元语言"理论与本领域的应用 | 第157-158页 |
二、《自迩集》内在的元语言冲突 | 第158-161页 |
三、元元语言:作为底本的西方教学语法教材 | 第161-164页 |
四、论述元语言:中英的不完全对译 | 第164-169页 |
五、形式元语言:显性与隐性并举 | 第169-170页 |
六、隐性的词法、句法、语用阐释法辨析 | 第170-177页 |
七、术语选择的窘境与术语的沿袭、创制 | 第177-181页 |
第四章 条分与缕析:《自迩集》的语法体系与时代价值 | 第181-398页 |
第一节 框架:"神气"、"句法"与"虚实死活"构建的主体 | 第181-202页 |
一、语法概念:Grammar与"神气"、"层次"、"句法". | 第181-187页 |
二、词类观念:"虚实死活"的继承与革新 | 第187-202页 |
第二节 汉语如何指称人和物:名词与对其的区分 | 第202-219页 |
一、名词:指称与结构分析 | 第202-205页 |
二、冠词:功能与鉴别方式 | 第205-208页 |
三、如何区分名词的"性" | 第208-210页 |
四、如何区分单数和复数 | 第210-215页 |
五、如何体现"格"差别 | 第215-219页 |
第三节 汉语如何指代事物:代词 | 第219-253页 |
一、指代人:人称代词及敬称系统 | 第219-232页 |
二、称代不确知的人和物:疑问代词 | 第232-236页 |
三、表现小句和词汇的关系:关系代词 | 第236-242页 |
四、称代"每个人"与"自己":个体代词与反身代词 | 第242-247页 |
五、指别:指示代词及其组合形式 | 第247-253页 |
第四节 汉语如何列举数目:数词 | 第253-261页 |
一、基数词的表示方法 | 第253-257页 |
二、序数与约数的表示方法 | 第257-261页 |
第五节 汉语如何描述动作:动词及其时体态 | 第261-286页 |
一、动词的构成及结构分析 | 第261-263页 |
二、表达五种语气与分词 | 第263-268页 |
三、表达不同的时态 | 第268-273页 |
四、时态标记词举例 | 第273-286页 |
第六节 汉语如何协助动词表意:助词 | 第286-300页 |
一、英文卷的"auxiliary"与助词词类自觉 | 第286-287页 |
二、结构助词"的"与"得" | 第287-295页 |
三、后助助词"来"、"去"及其复合式 | 第295-300页 |
第七节:汉语如何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程度:形容词及其比较级 | 第300-308页 |
一、形容词及补语修饰 | 第300-302页 |
二、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 | 第302-308页 |
第八节:汉语如何论述动作的方式、时间、程度:副词 | 第308-327页 |
一、副词的构成 | 第308-310页 |
二、表示时间概念:时间副词 | 第310-318页 |
三、描述程度强度:程度副词 | 第318-321页 |
四、表示否定:否定副词 | 第321-327页 |
第九节:汉语如何连接单位成分:连词与介词 | 第327-340页 |
一、表达连词语义的汉语形式 | 第327-329页 |
二、表达介词语义的汉语形式 | 第329-335页 |
三、"给"的给予义和受害义 | 第335-340页 |
第十节:汉语表达情绪的方式:语气副词与感叹词 | 第340-350页 |
一、界定语气:语气副词 | 第340-344页 |
二、描述语气:感叹词 | 第344-350页 |
第十一节:《自迩集》的量词研究 | 第350-376页 |
一、量词的实质与功能 | 第351-359页 |
二、前人基础上的量词词表与论述特色 | 第359-376页 |
第十二节:汉语如何表示被动含义 | 第376-391页 |
一、被动的实质与两类实现方式 | 第376-377页 |
二、实现被动的有标记方式:动词与助动词 | 第377-387页 |
三、表被动的无标记结构 | 第387-391页 |
第十三节:特殊疑问句:反问句与正反问句 | 第391-398页 |
一、实现无疑而问:反问句 | 第391-394页 |
二、并列肯定与否定:正反问句 | 第394-39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398-407页 |
总结:《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成果与思路方式 | 第399-404页 |
拓展:个案基础上探索早期西人汉语研究文献之应用 | 第404-406页 |
期待:更真实、更深入的《自迩集》汉语世界 | 第406-407页 |
附录 | 第407-455页 |
附录一:《自迩集》三版书影 | 第407-410页 |
附录二:《自迩集》"序言"及"出版说明"中译 | 第410-434页 |
附录三:《自迩集》中译校订条目择录 | 第434-455页 |
基本文献 | 第45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456-465页 |
后记 | 第465-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