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来源 | 第2-3页 |
缩略词表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Summary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植物他感及自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1.1 .自毒物质的种类 | 第13页 |
1.1.2 .自毒物质的来源 | 第13-16页 |
1.1.3 .自毒物质作用特点 | 第16-17页 |
1.2 .自毒物质对植物的作用机理 | 第17-22页 |
1.2.1 .影响植物尤其是根的生长发育 | 第17-18页 |
1.2.2 .破坏膜的完整性 | 第18-19页 |
1.2.3 .改变酶活性 | 第19-20页 |
1.2.4 .影响光合作用 | 第20页 |
1.2.5 .影响植物內源激素 | 第20-21页 |
1.2.6 .影响植物细胞分裂和伸长 | 第21-22页 |
1.2.7 .影响蛋白质合成及基因表达 | 第22页 |
1.3 .紫花苜蓿自毒与他感作用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3.1 .紫花苜蓿自毒作用 | 第22-24页 |
1.3.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玉米的他感作用 | 第24-26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6-28页 |
1.4.1 .目的意义 | 第26-2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46页 |
2.1 .第一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38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2.1.1.1 .材料 | 第29-30页 |
2.1.1.2 .方法 | 第30-31页 |
2.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1页 |
2.1.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2.1.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活力和根毛发育的影响 | 第31-33页 |
2.1.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胚根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2.1.2.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2.1.2.4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化感综合效应 | 第35页 |
2.1.3 .讨论 | 第35-36页 |
2.1.4 .小结 | 第36-38页 |
2.2 .第二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46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2.2.1.1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2.2.1.2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2.2.1.3 .测定方法与指标计算 | 第39-40页 |
2.2.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2.2.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1页 |
2.2.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胚根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2.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胚轴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2.4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幼根须根数的影响 | 第43页 |
2.2.2.5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化感综合效应 | 第43-44页 |
2.2.3 .讨论 | 第44-45页 |
2.2.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根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结构变化特征的影响 | 第46-124页 |
3.1 .第一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尖发育的影响 | 第46-58页 |
3.1.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3.1.1.1 .供试材料 | 第47页 |
3.1.1.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3.1.1.3 .测定方法与指标计算 | 第48-50页 |
3.1.1.4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3.1.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3.1.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幼苗根尖发育的影响 | 第50-53页 |
3.1.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和玉米幼苗根尖发育的影响 | 第53-56页 |
3.1.3 .讨论 | 第56-57页 |
3.1.4 .小结 | 第57-58页 |
3.2 .第二节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8-124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3.2.1.1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3.2.1.2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3.2.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第59-61页 |
3.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1页 |
3.2.2 .结果与分析 | 第61-117页 |
3.2.2.1 .种内自毒作用 | 第61-81页 |
3.2.2.2 .种间化感作用 | 第81-117页 |
3.2.3 .讨论 | 第117-123页 |
3.2.3.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幼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3.2.3.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小麦、玉米幼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3.2.4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四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形态影响相关内源激素的含量动态及效应特征分析 | 第124-1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124-12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124-125页 |
4.1.2 .激素提取及其含量测定 | 第125页 |
4.1.2.1 .样品前处理 | 第125页 |
4.1.2.2 .色谱条件 | 第125页 |
4.1.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125页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25-12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126-145页 |
4.2.1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 第126-139页 |
4.2.1.1 .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 第126-131页 |
4.2.1.2 .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 第131-139页 |
4.2.2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变化 | 第139-142页 |
4.2.2.1 .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影响 | 第139-140页 |
4.2.2.2 .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影响 | 第140-142页 |
4.2.3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及比值间的相关性 | 第142-145页 |
4.2.3.1 .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及比值间相关性比较 | 第142-143页 |
4.2.3.2 .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及比值间相关性比较 | 第143-145页 |
4.3 .讨论 | 第145-148页 |
4.3.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145-147页 |
4.3.1.1 .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145-146页 |
4.3.1.2 .对小麦和玉米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146-147页 |
4.3.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平衡变化 | 第147-148页 |
4.3.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幼苗根系内源激素比值间的相关性 | 第148页 |
4.4 .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五章 香豆素和咖啡酸作用下紫花苜蓿及轮作作物根系形态变构主效内源激素ABA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第150-16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153页 |
5.1.1 .植株培养及处理 | 第151页 |
5.1.2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鲜根AB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151-152页 |
5.1.3 .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鲜根总RNA提取及RT-PCR | 第152-153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15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53-160页 |
5.2.1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根系ABA含量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5.2.2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ABA合成途中NCED表达影响 | 第154-155页 |
5.2.3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ABA合成途径ZEP表达的影响 | 第155-156页 |
5.2.4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ABA合成途径BG表达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5.2.5 .香豆素和咖啡酸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根系ABA含量与NCED、ZEP和 BG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第157-158页 |
5.2.6 .作物种类、ABA含量及相关基因间的关系分析 | 第158-159页 |
5.2.7 .对紫花苜蓿、小麦和玉米根系ABA合成途径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5.3 .讨论 | 第160-162页 |
5.4 .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3-165页 |
6.1 .结论 | 第163-164页 |
6.2 .创新点 | 第164页 |
6.3 .展望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6页 |
导师简介 | 第176-178页 |
个人简介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