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4页 |
(一) 人格、和谐、和谐人格的释义 | 第10-11页 |
(二)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具体含义 | 第11-14页 |
1. 大学生与自身和谐 | 第11-12页 |
2. 大学生与他人的和谐 | 第12页 |
3. 大学生与自然的和谐 | 第12-14页 |
二、大学生和谐人格缺失的原因及其表现 | 第14-21页 |
(一) 大学生和谐人格缺失的原因 | 第14-15页 |
1. 大环境的影响 | 第14页 |
2. 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 第14-15页 |
3. 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 | 第15页 |
4. 教育及心理教育的欠缺 | 第15页 |
(二) 大学生和谐人格缺失的表现 | 第15-21页 |
1. 大学生自我与社会发展不和谐 | 第15-17页 |
2. 大学生德智发展不和谐 | 第17-18页 |
3.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和谐 | 第18-21页 |
三、自主性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 第21-25页 |
(一) 自主性构建的含义 | 第21-23页 |
1. 自主性的内涵 | 第21-22页 |
2. 自主性的结构 | 第22-23页 |
3. 自主性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内涵 | 第23页 |
(二) 自主性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意义 | 第23-25页 |
1. 培养大学生自主性构建的必要性 | 第23页 |
2. 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 第23-24页 |
3. 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4页 |
4. 大学生主体性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4-25页 |
四、自主性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对策 | 第25-36页 |
(一) 培养大学生自主性构建的可行性措施 | 第25-26页 |
1.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其人格的自主性构建提供了契合的心理基础 | 第25页 |
2. 大学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的理念为大学生人格的自主性构建培养提供有利的氛围 | 第25页 |
3. 大学浓厚的人文科学积淀为大学生人格的自主性构建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资源 | 第25-26页 |
4.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人格自主性构建提供实践机会 | 第26页 |
(二) 完善各种和谐人格形成的关系环境 | 第26-29页 |
1. 家庭、学校、社会三种力量齐抓共管 | 第26-28页 |
2. 营造良好和谐的心理环境 | 第28-29页 |
(三) 大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活动即社会契约与完善自我相结合 | 第29-31页 |
(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 | 第31-32页 |
1. 构建大学生群体的和谐人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 第31页 |
2. 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必须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第31页 |
3.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31-32页 |
(五) 借鉴儒家理想人格观念、建立和谐人格的价值体系 | 第32-36页 |
1. 儒家思想为构建理想人格奠定了思想基础 | 第32-33页 |
2.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对和谐社会人格建构的启示 | 第33-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