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各种房屋空气调节论文

铁路客运站夏季空调能耗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选题背景第11-13页
     ·我国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形式第11页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第11-13页
     ·我国建筑空调能耗状况第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建筑节能评价指标综述第13-17页
     ·热舒适研究第13-14页
     ·室内新风量研究第14-15页
     ·国内外公共建筑节能评价标准简介第15-17页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我国铁路客运站能耗现状调查第19-30页
   ·典型铁路客运站能源类型调查第19-21页
   ·铁路客运站能源结构调查第21-23页
   ·客运站能耗设备调查及分析第23-29页
     ·客运站主要能耗设备调查第23-25页
     ·客运站照明设备调查第25-26页
     ·客运站空调设备调查第26-27页
     ·客运站空调能耗调查及分析第27-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候车室热舒适适应性研究第30-41页
   ·热舒适主要评价指标及标准第30-32页
   ·候车室旅客热舒适调研第32-37页
     ·适应性理论第32-34页
     ·热感觉投票调研方案第34-35页
     ·调研结果与分析第35-37页
   ·热舒适适应性模型分析第37-40页
     ·热中性温度第37-38页
     ·客可接受温度范围第38-39页
     ·候车室内空调温度设计值第39-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基于旅客人数的客运站内部负荷研究第41-59页
   ·候车人数的现场调研第41-42页
   ·候车时间模型第42-48页
     ·灰色动态模型第42-44页
     ·候车时间分布拟合第44-46页
     ·模型比较分析第46-48页
   ·候车人数模拟计算第48-52页
     ·候车人数模型第48-49页
     ·模拟算法及流程第49页
     ·模拟系统的实现第49-50页
     ·实例计算第50-52页
   ·基于旅客人数的客运站内部负荷计算第52-58页
     ·BIN法第52-55页
     ·内部负荷计算原理第55-56页
     ·内部负荷计算过程第56-57页
     ·内部负荷计算结果分析第57-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候车室新风负荷研究第59-74页
   ·候车室空气品质调研第59-60页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第59页
     ·候车室内外CO_2浓度差调研第59-60页
   ·候车室内外CO_2浓度差模拟第60-63页
     ·CO_2浓度差模型建立第60-62页
     ·CO_2浓度差模拟流程第62-63页
   ·室内外CO_2浓度差与新风量模拟第63-70页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时室内外CO_2浓度差变化规律第63-66页
     ·CO_2浓度差实测与模拟值的比较与分析第66-68页
     ·定风量与变风量比较分析第68-70页
   ·基于BIN法的候车室新风负荷计算第70-73页
     ·新风负荷的计算原理第70-71页
     ·新风负荷仿真计算第71页
     ·新风负荷计算结果分析第71-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候车室空调能耗指标研究第74-85页
   ·基于BIN法的围护结构负荷计算第74-76页
     ·建筑围护结构稳定传热的负荷第74-75页
     ·建筑围护结构非稳定传热负荷第75页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负荷第75-76页
     ·围护结构的负荷计算及结果第76页
   ·客运站候车室夏季能耗计算结果分析第76-80页
     ·BIN法计算的各项能耗值统计分析第76-79页
     ·基于CEC法的空调能效指标计算第79-80页
   ·空调能耗影响因素正交实验分析方法的设计第80-82页
   ·空调能耗影响因素的分析第82-84页
   ·小结第84-8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85-86页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
下一篇:直膨式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