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干法水泥旋窑窑头烟尘控制技术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 ·引言 | 第16-27页 |
| ·水泥窑的发展阶段 | 第16-18页 |
| ·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工艺 | 第18-20页 |
| ·窑头烟尘现状及国内外环保要求 | 第20-2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 ·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窑头烟尘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 | 第30-31页 |
| ·研究目标 | 第30-31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31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1页 |
| ·研究预期成果 | 第31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水泥窑窑头烟尘动力特性分析研究 | 第33-51页 |
| ·常见除尘机理与除尘设备 | 第33-36页 |
| ·除尘机理 | 第33-34页 |
| ·除尘设备 | 第34-36页 |
| ·窑头烟尘粒径和粒径分布研究 | 第36-40页 |
| ·烟尘粒径的定义 | 第36-38页 |
| ·烟尘粒径分布 | 第38-40页 |
| ·粒径分布函数 | 第40页 |
| ·窑体系统内颗粒物的受力分析 | 第40-50页 |
| ·作用在微粒上的力 | 第40-46页 |
| ·沉降速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 ·结论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水泥窑窑头控尘重力沉降室导流板研究 | 第51-89页 |
| ·重力沉降室导流板的设计 | 第51-54页 |
| ·沉降距离和沉降速度 | 第51-52页 |
| ·沉降室尺寸 | 第52页 |
| ·沉降室的结构 | 第52-54页 |
| ·计算模型的描述 | 第54-58页 |
| ·计算区域介绍 | 第54-55页 |
| ·计算边界条件 | 第55页 |
| ·控制方程 | 第55页 |
| ·湍流模型 | 第55-56页 |
| ·离散格式 | 第56-57页 |
| ·离散相模型 | 第57-58页 |
| ·分散相颗粒与连续相的传热和传质规律 | 第58页 |
| ·圆形导流板典型算例分析 | 第58-71页 |
|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71-88页 |
| ·抽风口风压对除尘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 ·导流板横截面形状对除尘效果的影响规律 | 第72-74页 |
| ·导流板纵截面形状对除尘效果的影响规律 | 第74-88页 |
| ·结论 | 第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四章 窑头烟尘控制通风系统研究 | 第89-126页 |
| ·空气幕在窑头高温差空间烟尘控制研究 | 第89-91页 |
| ·国内外空气幕主要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 ·水泥窑头空气幕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90页 |
| ·空气幕数值计算 | 第90-91页 |
| ·水泥窑头抽吸控尘方案及原理 | 第91-92页 |
| ·抽吸控尘数值计算 | 第92-112页 |
| ·模型建立及简化 | 第92-94页 |
| ·网格生成及优化 | 第94页 |
| ·紊流模型的选择 | 第94-95页 |
|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95页 |
| ·控制方程 | 第95-97页 |
| ·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97页 |
|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97-112页 |
| ·通风系统的设计 | 第112-125页 |
| ·风机布置位置的确定 | 第112-122页 |
| ·风管系统的布置 | 第122-123页 |
| ·通风系统总体设计 | 第123-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 ·结论 | 第126-127页 |
| ·展望 | 第127-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