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切换高产胶网藻生物质及其油脂和胞外物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生物柴油 | 第9-13页 |
1.1.1 生物柴油的特性 | 第9-10页 |
1.1.2 生物柴油的现状 | 第10-12页 |
1.1.3 生物柴油的未来 | 第12-13页 |
1.2 微藻生物柴油 | 第13-15页 |
1.2.1 微藻生物柴油的优点 | 第13-14页 |
1.2.2 微藻生物柴油的困境 | 第14-15页 |
1.3 微藻的培养 | 第15-18页 |
1.3.1 温度 | 第16页 |
1.3.2 光照 | 第16-17页 |
1.3.3 营养模式 | 第17-18页 |
1.4 微藻活性物质及其应用 | 第18-22页 |
1.4.1 微藻活性物质 | 第18-20页 |
1.4.2 微藻的应用领域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藻种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 | 第22-23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2 藻细胞干重测定 | 第23-25页 |
2.3 藻细胞油脂测定 | 第25-26页 |
2.3.1 油脂含量测定 | 第25页 |
2.3.2 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25-26页 |
2.4 放大培养操作流程 | 第26页 |
2.5 葡萄糖残余量测定 | 第26-27页 |
2.6 微藻胞外聚合物测定 | 第27-28页 |
2.6.1 胞外聚合物产量测定 | 第27页 |
2.6.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页 |
2.6.3 胞外聚合物的阿利新蓝染色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营养切换高产微藻生物质的研究 | 第28-42页 |
3.1 不同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28-32页 |
3.1.1 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3.1.2 不同光强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3 不同光强下微藻的油脂产量 | 第31页 |
3.1.4 小结 | 第31-32页 |
3.2 不同葡萄糖浓度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3.2.2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3 不同葡萄糖浓度下微藻的油脂产量 | 第34页 |
3.2.4 小结 | 第34-35页 |
3.3 不同营养模式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1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3.3.2 不同营养模式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不同营养模式下微藻的油脂产量 | 第36-37页 |
3.3.4 小结 | 第37-38页 |
3.4 营养切换放大培养研究 | 第38-42页 |
3.4.1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3.4.2 实验结果 | 第38-41页 |
3.4.3 小节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微藻胞外物的生产及特性研究 | 第42-52页 |
4.1 微藻胞外物的产量优化 | 第43-46页 |
4.1.1 硫酸镁对胞外物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2 微藻油脂特性分析 | 第44-46页 |
4.2 微藻胞外物的特性分析 | 第46-49页 |
4.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47-48页 |
4.2.2 胞外聚合物组成测定 | 第48-49页 |
4.3 絮凝效率的测定 | 第49-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5.1 结论 | 第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论文发表及专利情况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