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性及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2.1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历程 | 第18-21页 |
2.1.1 第一阶段(1966-1980年) | 第19页 |
2.1.2 第二阶段(1980-1987年) | 第19页 |
2.1.3 第三阶段(1988—1998年) | 第19-20页 |
2.1.4 第四阶段(1998-2005年) | 第20页 |
2.1.5 第五阶段(2005-至今) | 第20-21页 |
2.2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及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2.2.1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快速增长 | 第21页 |
2.2.2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大大提高 | 第21-22页 |
2.2.3 惠农政策给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 | 第22-23页 |
2.2.4 农业机械化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第23页 |
2.2.5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 第23-24页 |
2.3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2.3.1 土地资源 | 第24页 |
2.3.2 劳动力素质 | 第24页 |
2.3.3 农民收入水平 | 第24-26页 |
2.3.4 土地经营规模和流转程度 | 第26页 |
2.3.5 政府政策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34页 |
3.1 设置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27-28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3页 |
3.2.1 指标设置 | 第28-29页 |
3.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29页 |
3.2.3 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29-31页 |
3.2.4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信息熵的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4-42页 |
4.1 信息熵的相关知识 | 第34-36页 |
4.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40页 |
4.2.1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39页 |
4.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0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 第42-50页 |
5.1 农业机械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 第42-43页 |
5.2 农业机械发展阶段评价 | 第43-46页 |
5.3 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0-53页 |
6.1 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均衡 | 第50页 |
6.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50-51页 |
6.3 农业机械作业瓶颈环节难突破 | 第51页 |
6.4 农业机械化综合保障能力不完善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七章 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 第53-57页 |
7.1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缩减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 | 第53-54页 |
7.2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缩减农业机械化发展地理因素的差异性 | 第54页 |
7.3 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化的装备结构突破农业机械作业瓶颈 | 第54-55页 |
7.4 提升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素质加强农业机械化的保障能力 | 第55页 |
7.5 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产业化提升农机械化服务的保障能力 | 第55-56页 |
7.6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57-59页 |
8.1 结论 | 第57-58页 |
8.2 讨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2011-2015年有关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统计指标和原始数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