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1.2 表面等离激元基础 | 第17-24页 |
1.2.1 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 | 第17-18页 |
1.2.2 金属的光学性质 | 第18-20页 |
1.2.3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 第20-21页 |
1.2.4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 第21-24页 |
1.3 等离激元纳米天线 | 第24-25页 |
1.4 等离激元纳米线波导 | 第25-28页 |
1.4.1 高定向性空间发射 | 第25-26页 |
1.4.2 偏振态与路由 | 第26-27页 |
1.4.3 调制器与全光逻辑 | 第27-28页 |
1.5 表面等离激元复合体系 | 第28-31页 |
1.5.1 表面等离激元调控偶极弛豫和荧光 | 第28-30页 |
1.5.2 金属纳米线与量子点耦合 | 第30页 |
1.5.3 表面等离激元化学及光催化 | 第30-31页 |
1.5.4 基于金属纳米颗粒LSPR的传感器 | 第31页 |
1.6 石墨烯光学 | 第31-34页 |
1.6.1 石墨烯的光学性质 | 第31-32页 |
1.6.2 石墨烯的光学应用 | 第32-34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34-37页 |
第2章 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测量平台 | 第37-50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37-38页 |
2.3 微区暗场散射光谱 | 第38-42页 |
2.3.1 单颗粒光谱与暗场显微镜 | 第38-39页 |
2.3.2 微区暗场表征平台 | 第39-41页 |
2.3.3 测量实例 | 第41-42页 |
2.4 其他表征手段 | 第42-45页 |
2.5 石墨烯制备与表征 | 第45-47页 |
2.5.1 石墨烯的制备和转移方法 | 第45页 |
2.5.2 石墨烯的拉曼谱 | 第45-47页 |
2.6 Z-scan测量平台 | 第47-48页 |
2.7 pump-probe测量平台 | 第48-49页 |
2.8 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表面等离激元光场的理论计算 | 第50-62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Mie理论 | 第50-53页 |
3.3 广义Mie理论:多颗粒的多级散射法 | 第53-55页 |
3.4 远场:消光、散射和吸收 | 第55-57页 |
3.5 近场与远场的比较 | 第57-59页 |
3.6 其他计算方法简介 | 第59-61页 |
3.7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表面等离激元光近场与表面增强光谱 | 第62-74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SERS及其电磁增强机制 | 第62-69页 |
4.2.1 SERS简介 | 第62-64页 |
4.2.2 单分子SERS及其“热点” | 第64-65页 |
4.2.3 电磁增强与耦合 | 第65-69页 |
4.3 微纳粗糙以及三维起伏的SERS基底 | 第69-72页 |
4.4 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表面等离激元光近场的圆二色性 | 第74-90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金属纳米线的偏振性质 | 第74-76页 |
5.3 金属纳米结构的手性、圆二色性(CD)和旋光性 | 第76-77页 |
5.4 颗粒三聚体模式、对称性与偏振性质 | 第77-78页 |
5.5 颗粒三聚体的近场CD | 第78-84页 |
5.5.1 不对称颗粒三聚体增强的近场CD | 第78-81页 |
5.5.2 几何相关的近场CD | 第81-83页 |
5.5.3 基于近场CD的传感器 | 第83-84页 |
5.5.4 计算方法说明 | 第84页 |
5.6 金属纳米结构-分子体系的圆二色性和旋光拉曼 | 第84-88页 |
5.6.1 等离激元圆二色性 | 第84-85页 |
5.6.2 表面增强旋光拉曼:手性分子 | 第85-86页 |
5.6.3 等离激元旋光拉曼:一般分子 | 第86-88页 |
5.7 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表面等离激元光近场与超快光学非线性 | 第90-104页 |
6.1 引言 | 第90页 |
6.2 石墨烯-金属纳米结构复合体系简介 | 第90-92页 |
6.2.1 石墨烯-金属纳米结构复合体系的SERS | 第90-91页 |
6.2.2 石墨烯等离激元 | 第91-92页 |
6.3 金属纳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 第92-94页 |
6.3.1 金属纳米结构的非线性光学基础 | 第92-93页 |
6.3.2 金属纳米颗粒及纳米线的非线性光吸收 | 第93-94页 |
6.4 石墨烯-金属纳米结构复合体系的超快光学非线性 | 第94-103页 |
6.4.1 石墨烯-金属纳米颗粒复合体系的非线性光吸收增强 | 第95-96页 |
6.4.2 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体系的表征及其光电应用 | 第96-98页 |
6.4.3 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体系的可饱和吸收 | 第98-101页 |
6.4.4 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体系的超快动力学 | 第101-103页 |
6.5 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8页 |
缩写词索引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132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