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风电塔架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5页 |
1.1.1 格构式风力发电塔架 | 第12-14页 |
1.1.2 钢制锥筒形塔架 | 第14页 |
1.1.3 圆筒形钢塔架 | 第14-15页 |
1.1.4 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塔架 | 第15页 |
1.2 风力发电机塔架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风力发电机塔架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风力发电机塔架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1.4 设计思路 | 第22-24页 |
第2章 优化设计方法 | 第24-36页 |
2.1 优化问题 | 第24页 |
2.2 智能优化算法 | 第24-25页 |
2.3 粒子群算法 | 第25-29页 |
2.3.1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形式 | 第25-26页 |
2.3.2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流程 | 第26-27页 |
2.3.3 标准粒子群算法 | 第27-28页 |
2.3.4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控制参数 | 第28-29页 |
2.4 本文优化方法 | 第29-33页 |
2.4.1 基本粒子群算法的缺陷 | 第29页 |
2.4.2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 第29-33页 |
2.5 MATLAB介绍 | 第33页 |
2.6 粒子群算法的实现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风电塔架荷载计算 | 第36-48页 |
3.1 风机基本数据 | 第36-37页 |
3.2 风机荷载计算 | 第37-40页 |
3.2.1 年平均风速工况下 | 第37页 |
3.2.2 额定风速工况下 | 第37页 |
3.2.3 切出风速工况下 | 第37-38页 |
3.2.4 极限风速工况下 | 第38-39页 |
3.2.5 叶轮和风机附加弯矩 | 第39页 |
3.2.6 叶轮俯仰力矩 | 第39-40页 |
3.2.7 偏转力矩 | 第40页 |
3.3 塔架风荷载计算 | 第40-41页 |
3.4 风机塔架地震作用计算 | 第41-46页 |
3.4.1 动力特征计算 | 第41-43页 |
3.4.2 地震作用及内力计算 | 第43-44页 |
3.4.3 地震作用计算算例 | 第44-46页 |
3.5 塔架荷载组合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风电塔架优化模型和约束条件 | 第48-64页 |
4.1 风电塔架模型 | 第48-50页 |
4.1.1 边界条件和材料参数 | 第49-50页 |
4.1.2 塔架模型杆单元划分 | 第50页 |
4.2 风电塔架约束条件 | 第50-59页 |
4.2.1 钢塔段约束条件 | 第51-57页 |
4.2.2 预应力混凝土塔段约束条件 | 第57-59页 |
4.3 其他约束条件 | 第59-60页 |
4.3.1 自振频率 | 第59页 |
4.3.2 塔筒顶部最大位移及转角 | 第59-60页 |
4.4 目标函数计算过程 | 第60-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组合风电塔架优化设计分析实例 | 第64-73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4-65页 |
5.1.1 场地选择 | 第64页 |
5.1.2 风机选择 | 第64-65页 |
5.2 某风电四段钢塔架原设计 | 第65-66页 |
5.3 组合塔架主要参数 | 第66页 |
5.4 塔架优化设计 | 第66-67页 |
5.4.1 粒子群优化算法参数确定 | 第66-67页 |
5.4.2 塔架优化设计 | 第67页 |
5.5 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3页 |
对研究的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附录B (粒子群算法程序)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