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论文选题 | 第14-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 第15-16页 |
1.2.2 我国关于传统街巷和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耒阳新市古镇概况 | 第20-28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地理环境 | 第20页 |
2.1.2 自然资源 | 第20-21页 |
2.2 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2.3 民俗文化 | 第22-28页 |
2.3.1 传统节庆及风俗 | 第22-23页 |
2.3.2 民间饮食 | 第23-24页 |
2.3.3 民间技艺 | 第24-25页 |
2.3.4 宗教礼制与民间信仰 | 第25-28页 |
第3章 新市古镇的街巷空间特征 | 第28-45页 |
3.1 街巷的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3.2 街巷的结构 | 第30-35页 |
3.2.1 结构形态 | 第30-31页 |
3.2.2 物理特征 | 第31-33页 |
3.2.3 街巷结构形成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3.3 街巷的空间形态 | 第35-42页 |
3.3.1 街巷空间的断面形式 | 第35-36页 |
3.3.2 街巷空间的尺度 | 第36-38页 |
3.3.3 街巷空间的功能 | 第38-41页 |
3.3.4 街巷空间的节点 | 第41-42页 |
3.4 传统街巷和城市街巷的空间感受对比 | 第42-45页 |
3.4.1 街巷空间的物质环境对比 | 第42-43页 |
3.4.2 街巷空间的空间感知对比 | 第43-45页 |
第4章 新市传统建筑形态研究 | 第45-65页 |
4.1 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 第45-49页 |
4.1.1 按平面布局不同分类 | 第45-46页 |
4.1.2 按功能不同分类 | 第46-49页 |
4.2 传统建筑的平面与空间特征 | 第49-51页 |
4.2.1 平面布局特征 | 第49-50页 |
4.2.2 空间形态特征 | 第50-51页 |
4.3 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 | 第51-53页 |
4.3.1 穿斗式 | 第52页 |
4.3.2 抬梁式 | 第52页 |
4.3.3 山墙搁檩式 | 第52-53页 |
4.4 传统建筑的功能 | 第53-55页 |
4.4.1 气候调节功能 | 第53页 |
4.4.2 场所调试功能 | 第53-54页 |
4.4.3 防护戒卫功能 | 第54页 |
4.4.4 伦理礼仪功能 | 第54-55页 |
4.5 传统建筑的细部及装饰特点 | 第55-58页 |
4.5.1 封火山墙 | 第55页 |
4.5.2 门 | 第55-57页 |
4.5.3 柱础 | 第57-58页 |
4.5.4 藻井 | 第58页 |
4.6 典型建筑实例 | 第58-65页 |
4.6.1 巡检司衙门旧址 | 第58-59页 |
4.6.2 黄家老屋 | 第59-61页 |
4.6.3 曹家大屋 | 第61-63页 |
4.6.4 正街2—16~2—19号住宅 | 第63-65页 |
第5章 新市古镇保护及其更新 | 第65-84页 |
5.1 新市古镇基本现状分析 | 第65-71页 |
5.1.1 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 第65页 |
5.1.2 建筑年代现状分析 | 第65-66页 |
5.1.3 建筑质量现状分析 | 第66-68页 |
5.1.4 文物古迹建筑现状分析 | 第68-70页 |
5.1.5 保护更新面临的问题 | 第70-71页 |
5.2 保护框架的规划 | 第71-73页 |
5.2.1 保护规划的构成要素 | 第71页 |
5.2.2 保护框架结构 | 第71-73页 |
5.3 保护范围及其要求 | 第73-74页 |
5.3.1 保护范围 | 第73页 |
5.3.2 保护项目 | 第73页 |
5.3.3 保护要求 | 第73-74页 |
5.4 保护更新措施 | 第74-79页 |
5.4.1 历史格局与风貌保护 | 第74-75页 |
5.4.2 主要界面保护 | 第75-76页 |
5.4.3 传统建筑功能的现代化 | 第76-77页 |
5.4.4 古镇节点的公众化 | 第77-79页 |
5.5 新市古镇的保护管理及政策建议 | 第79-84页 |
5.5.1 建立健全的古镇保护法律机制 | 第79页 |
5.5.2 加强镇领导的工作 | 第79-82页 |
5.5.3 加强古镇文化遗产管理,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档案 | 第82页 |
5.5.4 成立民间保护 | 第82页 |
5.5.5 市场保护和开发相结合、适度发展旅游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88-8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