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含铬和硫酸根的复合污染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8-21页 |
1.1 硫酸盐与Cr(Ⅵ)复合污染废水 | 第8-9页 |
1.1.1 硫酸盐与Cr(Ⅵ)复合污染废水来源 | 第8页 |
1.1.2 硫酸盐的危害 | 第8页 |
1.1.3 Cr(Ⅵ)的危害 | 第8-9页 |
1.2 硫酸盐及Cr(Ⅵ)污染的治理 | 第9-17页 |
1.2.1 硫酸盐的治理 | 第9-12页 |
1.2.2 Cr(Ⅵ)污染的治理 | 第12-15页 |
1.2.3 Cr(Ⅵ)和SO_4~(2-)共去除 | 第15-17页 |
1.3 固体碳源技术 | 第17-19页 |
1.3.1 固体碳源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固体碳源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第17-18页 |
1.3.3 固体碳源的分类及应用 | 第18-19页 |
1.4 研究背景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1-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2 实验所用污泥及模拟废水配置 | 第22页 |
2.1.3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BMB的预处理 | 第23-24页 |
2.2.2 BMB的释碳实验 | 第24页 |
2.2.3 污泥驯化挂膜 | 第24页 |
2.2.4 BMB的循环利用性能 | 第24页 |
2.2.5 优化实验 | 第24-25页 |
2.2.6 Cr(Ⅵ)和SO_4~(2-)相互作用实验 | 第25页 |
2.2.7 厌氧填料床反应器实验 | 第25-26页 |
2.2.8 Cr在溶液,污泥及生物膜中的迁移转化 | 第26页 |
2.2.9 Cr在污泥及生物膜内的分布 | 第26-27页 |
2.2.10 EPS含量与组分分析 | 第27-28页 |
2.2.11 菌群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2.3.1 Cr(Ⅵ)、总Cr和Cr(Ⅲ)的测定 | 第29页 |
2.3.2 硫酸根、硫离子、单质硫的测定 | 第29页 |
2.3.3 常规指标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4 BMB表面结构分析 | 第30页 |
2.3.5 污泥及生物膜SEM分析 | 第30-31页 |
3 BMB作为碳源与生物膜载体的性能探究 | 第31-36页 |
3.1 不同条件下BMB释碳性能 | 第31-32页 |
3.2 污泥的驯化及挂膜 | 第32-33页 |
3.3 BMB的循环利用性能 | 第33页 |
3.4 BMB表观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脱硫除铬条件优化及Cr(Ⅵ)还原机理探究 | 第36-45页 |
4.1 硫酸盐去除条件优化 | 第36-37页 |
4.2 同步脱硫除铬性能分析 | 第37-39页 |
4.2.1 不同浓度Cr(Ⅵ)对SO_4~(2-)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2 不同浓度SO_4~(2-)对Cr(Ⅵ)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Cr的分布探究 | 第39-43页 |
4.3.1 Cr在液相,污泥及生物膜三相中的分布 | 第39-41页 |
4.3.2 Cr在厌氧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中的分布 | 第41-42页 |
4.3.3 Cr在活性污泥及生物膜分布分析 | 第42-43页 |
4.4 单质硫的分布探究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填料床反应器内同步脱硫除铬 | 第45-57页 |
5.1 不同Cr(Ⅵ)负荷下对SO_4~(2-)去除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 不同Cr(Ⅵ)负荷对Cr(Ⅵ)还原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 不同Cr(Ⅵ)负荷对EPS的影响 | 第47-48页 |
5.4 不同Cr(Ⅵ)负荷下的活性污泥群落结构 | 第48-56页 |
5.4.1 活性污泥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 第48-50页 |
5.4.2 活性污泥群落的聚类分析 | 第50-51页 |
5.4.3 物种丰度分析 | 第51-54页 |
5.4.4 污泥群落的功能基因丰度分析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