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及其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病原学 | 第12页 |
1.1.2 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1.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3页 |
1.1.4 RE与免疫抑制 | 第13-14页 |
1.1.5 REV与其它病毒的混合感染 | 第14-15页 |
1.1.6 REV的诊断 | 第15页 |
1.1.7 REV的防治 | 第15页 |
1.2 禽类黏膜免疫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禽类黏膜免疫系统组成 | 第16页 |
1.2.2 禽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其作用 | 第16-17页 |
1.2.3 禽类MIS的功能 | 第17页 |
1.2.4 禽类黏膜免疫细胞及其功能 | 第17页 |
1.3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2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2.1.2 REV毒株 | 第19页 |
2.1.3 主要生物制剂和化学制剂 | 第19-20页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1.5 常用溶液及其配制 | 第20-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其处理 | 第22页 |
2.2.2 待检材料采取和处理 | 第22页 |
2.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2-29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8页 |
3.1 雏鸡在REV感染后十二指肠IEL数量变化 | 第30-31页 |
3.2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 | 第31-34页 |
3.3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变化 | 第34-41页 |
3.3.1 雏鸡在REV感染后哈德尔腺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变化 | 第34-36页 |
3.3.2 雏鸡在REV感染后派伊尔结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变化 | 第36-38页 |
3.3.3 雏鸡在REV感染后盲肠扁桃体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变化 | 第38-41页 |
3.4 建立RT-PCR检测雏鸡IL-2、IFN-γ与TNF-αmRNA表达的方法 | 第41-44页 |
3.4.1 总RNA提取检测结果 | 第41页 |
3.4.2 雏鸡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IL-2、IFN-γ、TNF-α和β-actinPCR扩增结果 | 第41-42页 |
3.4.3 重组质粒PCR鉴定 | 第42-43页 |
3.4.4 测定IL-2、IFN-γ、TNF-α和β-actin扩增产物序列 | 第43页 |
3.4.5 绘制标准曲线 | 第43-44页 |
3.5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IL-2、IFN-γ与TNF-αmRNA表达变化.. | 第44-51页 |
3.5.1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IL-2mRNA表达量变化 | 第44-46页 |
3.5.2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IFN-γmRNA表达变化 | 第46-48页 |
3.5.3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TNF-αmRNA表达变化 | 第48-51页 |
3.6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IL-2、IFN-γ与TNF-α蛋白含量变化 | 第51-58页 |
3.6.1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IL-2蛋白含量变化 | 第51-53页 |
3.6.2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IFN-γ蛋白含量变化 | 第53-55页 |
3.6.3 雏鸡在REV感染后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TNF-α蛋白含量变化 | 第55-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4.1 REV感染对雏鸡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第58页 |
4.2 REV感染对雏鸡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细胞免疫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REV感染对雏鸡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体液免疫的影响 | 第59页 |
4.4 REV感染对雏鸡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IL-2、IFN-γ和TNF-α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