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国外平衡计分卡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4 国内平衡计分卡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5 评述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2 创新点 | 第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 | 第21-27页 |
2.1 企业竞争力理论 | 第21页 |
2.1.1 企业竞争力的背景 | 第21页 |
2.1.2 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 第21页 |
2.2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21-22页 |
2.2.1 平衡计分卡的背景 | 第21-22页 |
2.2.2 平衡计分卡的内涵 | 第22页 |
2.3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第22-25页 |
2.3.1 模糊综合评价的背景 | 第22页 |
2.3.2 模糊综合评价的内涵 | 第22-25页 |
2.4 层次分析法理论 | 第25-26页 |
2.4.1 层次分析法的背景 | 第25页 |
2.4.2 层次分析法的内涵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概述 | 第27-31页 |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 第27-28页 |
3.1.1 科技型中小企业定义 | 第27页 |
3.1.2 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条件 | 第27-28页 |
3.1.3 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程序 | 第28页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 第28-30页 |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越疆科技公司竞争力定性分析 | 第31-42页 |
4.1 经营概况 | 第31-32页 |
4.2 基于波特五种力模型的越疆科技竞争力分析 | 第32-34页 |
4.2.2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 第32-33页 |
4.2.3 越疆科技竞争力五力分析 | 第33-34页 |
4.3 基于价值链的越疆科技竞争力分析 | 第34-37页 |
4.3.1 价值链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4.3.2 越疆科技竞争力价值链分析 | 第35-37页 |
4.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越疆科技竞争力分析 | 第37-39页 |
4.4.1 平衡计分卡基础理论框架 | 第37页 |
4.4.2 越疆科技竞争力平衡计分卡分析 | 第37-39页 |
4.5 越疆科技竞争力现状总结 | 第39-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越疆科技公司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 第42-54页 |
5.1 越疆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7页 |
5.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42-43页 |
5.1.2 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44页 |
5.1.3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 第44-47页 |
5.2 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可行性分析 | 第47-48页 |
5.3 越疆科技竞争力层次分析模型 | 第48-51页 |
5.4 越疆科技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1-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越疆科技公司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54-74页 |
6.1 指标说明 | 第54-57页 |
6.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57-58页 |
6.2.1 数据来源 | 第57页 |
6.2.2 数据说明 | 第57-58页 |
6.3 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第58-65页 |
6.3.1 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 | 第58-59页 |
6.3.2 财务维度指标权重计算 | 第59-61页 |
6.3.3 客户维度指标权重计算 | 第61-62页 |
6.3.4 内部流程指标权重计算 | 第62-63页 |
6.3.5 学习和成长指标权重计算 | 第63-65页 |
6.4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 | 第65-71页 |
6.5 越疆科技竞争力培育思路 | 第71-7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7.1 结论 | 第74页 |
7.2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