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制造工艺论文--柔性制造系统及柔性制造单元论文

柔性运动系统能量与振动同步优化的轨迹规划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3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2页
    1.2 柔性运动系统轨迹规划方法综述第12-25页
        1.2.1 基本描述、定义和模型第12-16页
        1.2.2 轨迹优化方法第16-20页
        1.2.3 轨迹规划的鲁棒性优化方法第20-23页
        1.2.4 轨迹规划的在线实现方法第23-25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第25-30页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5-27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1.3.3 论文章节第28-30页
第2章 基于零残余振动能约束的全局最优EVO轨迹规划第30-53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基于零残余振动能约束的EVO轨迹问题建模第30-37页
        2.2.1 零残余振动能约束第30-32页
        2.2.2 全局最优EVO轨迹规划问题模型第32-35页
        2.2.3 模型凸化第35-37页
    2.3 基于凸二次规划的求解策略第37-42页
        2.3.1 最优控制问题数值求解算法框架简介第37-38页
        2.3.2 问题模型离散化为凸二次规划问题并基于原对偶内点法求解第38-42页
    2.4 结合Hamilton与残余振动能数值约束的求解策略第42-52页
        2.4.1 基于Hamilton函数的算法改进第43-49页
        2.4.2 残余振动能精确约束的算法改进第49-52页
    2.5 本章小节第52-53页
第3章 基于时/频残余振动能敏感度约束的EVO轨迹鲁棒性优化第53-75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能量与振动目标函数对模型参数摄动的敏感度分析第54-57页
    3.3 残余振动能对摄动不敏感的EVO轨迹鲁棒性优化第57-67页
        3.3.1 鲁棒EVO轨迹规划问题建模第58-60页
        3.3.2 残余振动能敏感度函数约束的频域解释第60-66页
        3.3.3 基于凸二次规划的求解算法第66-67页
    3.4 残余振动能对摄动有界的EVO轨迹鲁棒性优化第67-74页
        3.4.1 残余振动能单鼓包约束的鲁棒EVO轨迹第67-72页
        3.4.2 残余振动能双鼓包约束的鲁棒EVO轨迹第72-74页
    3.5 本章小节第74-75页
第4章 面向简单轨迹结构的在线EVO轨迹规划第75-97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基于梯形轨迹的EVO轨迹及其快速求解算法第75-86页
        4.2.1 零残余振动条件第77-80页
        4.2.2 能耗目标函数第80-81页
        4.2.3 优化问题建模第81页
        4.2.4 基于连续松弛法的快速求解算法第81-86页
    4.3 基于S形轨迹的鲁棒EVO轨迹及其快速求解算法第86-96页
        4.3.1 优化问题建模第87-89页
        4.3.2 鲁棒振动抑制条件第89-94页
        4.3.3 基于近似极值点附近枚举的快速求解算法第94-96页
    4.4 本章小节第96-97页
第5章 仿真与实验验证第97-123页
    5.1 柔性伺服运动系统实验平台第97-99页
    5.2 全局最优EVO轨迹仿真与实验验证第99-107页
        5.2.1 算法求解精度与速度第99-102页
        5.2.2 节能与抑振性能分析与讨论第102-104页
        5.2.3 实验验证第104-107页
    5.3 鲁棒EVO轨迹仿真与实验验证第107-114页
        5.3.1 鲁棒性能分析与讨论第108-112页
        5.3.2 实验验证第112-114页
    5.4 基于梯形轨迹的EVO轨迹仿真与实验验证第114-117页
        5.4.1 计算耗时、节能与抑振性能分析与讨论第114-116页
        5.4.2 实验验证第116-117页
    5.5 基于S形轨迹的鲁棒EVO轨迹仿真与实验验证第117-122页
        5.5.1 计算耗时、节能与抑振性能分析与讨论第118-120页
        5.5.2 实验验证第120-122页
    5.6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7页
    6.1 研究内容总结第123-125页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25页
    6.3 后续研究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附录A 能量和振动目标函数对模型参数摄动的敏感曲线第138-14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碳在腹腔镜胃及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NBS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癌的相关性及生物学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