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岭度假区 宜夏村的再生--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村保护与发展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反思 | 第9-10页 |
1.1.2 契机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1-12页 |
1.3.1 社群 | 第11页 |
1.3.2 景观 | 第11-12页 |
1.3.3 文化景观 | 第12页 |
1.3.4 乡村景观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文化景观视野下村落保护与发展框架的构建 | 第25-42页 |
2.1 文化景观的议题 | 第25-27页 |
2.1.1 文化景观的溯源 | 第25-26页 |
2.1.2 文化景观强调社群参与 | 第26页 |
2.1.3 文化景观整体方法论 | 第26-27页 |
2.2 乡村景观的学术研究 | 第27-29页 |
2.2.1 持续演进中的乡村景观 | 第27-28页 |
2.2.2 乡村景观价值认知 | 第28页 |
2.2.3 村落保护 | 第28-29页 |
2.2.4 乡村旅游开发 | 第29页 |
2.3 乡村景观要素和价值 | 第29-35页 |
2.3.1 自然生态景观要素 | 第30-31页 |
2.3.2 人居环境景观要素 | 第31-33页 |
2.3.3 非物质性景观要素 | 第33-34页 |
2.3.4 价值认知 | 第34-35页 |
2.4 乡村景观的保护 | 第35-39页 |
2.4.1 保护原则 | 第35页 |
2.4.2 乡土建筑的保护 | 第35-37页 |
2.4.3 乡土环境景观整治 | 第37-39页 |
2.5 乡村再生 | 第39-41页 |
2.5.1 乡土建筑合理利用 | 第39-40页 |
2.5.2 乡村旅游开发 | 第40页 |
2.5.3 活态发展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鼓岭宜夏村的文化景观要素分析 | 第42-72页 |
3.1 鼓岭概况 | 第42-45页 |
3.1.1 区位 | 第42-43页 |
3.1.2 自然地理 | 第43页 |
3.1.3 历史沿革 | 第43-45页 |
3.2 自然生态景观要素 | 第45-46页 |
3.2.1 清风薄雾 | 第45页 |
3.2.2 柳杉 | 第45-46页 |
3.2.3 自然景点 | 第46页 |
3.3 人居环境景观要素 | 第46-64页 |
3.3.1 选址和传统格局 | 第46页 |
3.3.2 乡土建筑 | 第46-58页 |
3.3.3 场所性景观 | 第58-64页 |
3.4 非物质性景观要素 | 第64-67页 |
3.4.1 避暑休闲文化 | 第64页 |
3.4.2 中西文化交融 | 第64-65页 |
3.4.3 名人文化 | 第65-66页 |
3.4.4 地方民俗文化 | 第66页 |
3.4.5 摩崖石刻文化 | 第66-67页 |
3.5 价值认知 | 第67-68页 |
3.5.1 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 | 第67页 |
3.5.2 建筑的历史价值 | 第67-68页 |
3.5.3 一脉相承的文化价值 | 第68页 |
3.6 现状问题 | 第68-71页 |
3.6.1 整体风貌现状及问题 | 第68-69页 |
3.6.2 建筑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69-70页 |
3.6.3 基础设施的匮乏 | 第70页 |
3.6.4 文化缺失与功能混乱 | 第70-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文化景观视野下宜夏村的保护与发展 | 第72-110页 |
4.1 乡土建筑的保护修复 | 第72-77页 |
4.1.1 保护原则 | 第72-73页 |
4.1.2 具体措施 | 第73页 |
4.1.3 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 | 第73-75页 |
4.1.4 复原重要的历史建筑 | 第75-77页 |
4.2 乡村风貌景观整治 | 第77-100页 |
4.2.1 宜夏老街风貌整治 | 第77-87页 |
4.2.2 宜夏村的当代建筑综合整治 | 第87-96页 |
4.2.3 环境综合整治 | 第96-99页 |
4.2.4 非物质性景观保护 | 第99-100页 |
4.3 乡村再生的策略 | 第100-106页 |
4.3.1 旅游开发原则 | 第100-101页 |
4.3.2 传统街道的再生 | 第101-103页 |
4.3.3 活态发展 | 第103-105页 |
4.3.4 新景区的建设 | 第105-106页 |
4.4 旅游开发的实施建议 | 第106-107页 |
4.5 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 | 第107页 |
4.6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 第107-108页 |
4.6.1 社群参与 | 第107-108页 |
4.6.2 政府参与 | 第10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结语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个人简介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