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1页 |
1.1 国内外异沙叶蝉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1.1 异沙叶蝉的分布与危害 | 第13页 |
1.1.2 异沙叶蝉的形态特点 | 第13-14页 |
1.1.3 异沙叶蝉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页 |
1.2 小麦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小麦矮缩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5页 |
1.2.2 小麦矮缩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粒体形态 | 第15-16页 |
1.2.3 小麦矮缩病毒传播介体及其传播特性 | 第16页 |
1.3 介体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特异性及其机制 | 第16-25页 |
1.3.1 植物病毒在介体内的循回途径 | 第17页 |
1.3.2 病毒调节介体昆虫的特异性传播 | 第17-19页 |
1.3.3 介体昆虫基因型、蛋白质以及内生菌在病毒循回过程的的作用 | 第19-25页 |
1.4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4.1 昆虫肠道微生物对寄主的功能 | 第25-27页 |
1.4.2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5 昆虫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ARF1促进WDV克服介体肠道释放屏障 | 第31-53页 |
2.1 材料方法 | 第31-42页 |
2.1.1 毒源保存及昆虫饲养 | 第31页 |
2.1.2 异沙叶蝉ARF1基因编码区全长克隆及分析 | 第31-34页 |
2.1.3 利用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WDV-CP与ARF1之间的互作 | 第34-36页 |
2.1.4 利用Pull-down验证WDV-CP与ARF1之间的互作 | 第36-37页 |
2.1.5 利用Sf9昆虫表达系统验证蛋白互作 | 第37-40页 |
2.1.6 ARF1在叶蝉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 | 第40-41页 |
2.1.7 利用RNAi技术研究ARF1在异沙叶蝉传播WDV过程中的功能 | 第41-42页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51页 |
2.2.1 异沙叶蝉ARF1基因克隆及分析 | 第42-43页 |
2.2.2 利用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WDV-CP与ARF1之间的互作 | 第43页 |
2.2.3 利用Pull-down检测WDV-CP与ARF1之间的互作 | 第43-44页 |
2.2.4 利用Sf9昆虫表达系统验证蛋白互作 | 第44-45页 |
2.2.5 WDV-CP和ARF1在异沙叶蝉不同组织的共定位 | 第45-47页 |
2.2.6 利用RNAi抑制ARF1表达后对WDV的影响 | 第47-51页 |
2.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ADF在异沙叶蝉传播WDV过程的功能研究 | 第53-61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53-54页 |
3.1.1 异沙叶蝉ADF编码区全长克隆及分析 | 第53页 |
3.1.2 利用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WDV-CP与ADF之间的互作 | 第53页 |
3.1.3 利用pull-down验证WDV-CP与ADF之间的互作 | 第53页 |
3.1.4 利用Sf9昆虫表达系统验证蛋白互作 | 第53-54页 |
3.1.5 利用RNAi技术研究ADF在异沙叶蝉传播WDV过程中的功能 | 第54页 |
3.1.6 利用Sf9昆虫表达系统检测CP与ADF互作对actin的影响 | 第54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3.2.1 异沙叶蝉ADF基因克隆及分析 | 第54-55页 |
3.2.2 利用分离泛素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WDV-CP与ADF之间的互作 | 第55-56页 |
3.2.3 利用Pull-down检测WDV-CP与ADF之间的互作 | 第56页 |
3.2.4 利用Sf9昆虫表达系统验证蛋白互作 | 第56-57页 |
3.2.5 利用RNAi抑制ADF表达后对WDV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6 WDV-CP与ADF互作对ADF功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异沙叶蝉肠道微生物组的解析以及微生物多样性与WDV传播的关系 | 第61-75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61-63页 |
4.1.1 不同地区异沙叶蝉样品的收集及DNA的提取 | 第61页 |
4.1.2 肠道微生物16S rDNA基因片段的扩增及文库的构建 | 第61页 |
4.1.3 OTU分析 | 第61-62页 |
4.1.4 物种注释及分类学分析 | 第62页 |
4.1.5 多样性分析 | 第62页 |
4.1.6 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62页 |
4.1.7 KEGG通路分析 | 第62页 |
4.1.8 不同地区异沙叶蝉的传毒效率测定 | 第62-63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63-73页 |
4.2.1 不同地区异沙叶蝉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以及对WDV传播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2 不同地区叶蝉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 第65-68页 |
4.2.3 不同地区叶蝉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性分析 | 第68-70页 |
4.2.4 功能预测 | 第70页 |
4.2.5 病毒对异沙叶蝉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70-73页 |
4.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异沙叶蝉新病毒的鉴定 | 第75-87页 |
5.1 材料方法 | 第75-77页 |
5.1.1 异沙叶蝉总RNA的提取 | 第75页 |
5.1.2 cDNA文库的构建和Illumina测序 | 第75页 |
5.1.3 原始数据的分析 | 第75页 |
5.1.4 RT-PCR检测及验证 | 第75-76页 |
5.1.5 利用RACE扩增病毒全基因组 | 第76页 |
5.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6-7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5页 |
5.2.1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第77页 |
5.2.2 候选病毒的确定及RT-PCR验证 | 第77页 |
5.2.3 异沙叶蝉软腐病毒1号的基因组结构及进化分析 | 第77-82页 |
5.2.4 太原叶蝉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进化分析 | 第82-85页 |
5.3 讨论 | 第85-8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2页 |
附录Ⅰ 介体禾谷缢管蚜传播BYDV-GPV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102-115页 |
附录Ⅱ 本实验所用引物 | 第115-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