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电磁学、电动力学论文--电磁学论文--电磁波与电磁场论文

太赫兹波大气传播特性建模与遥感探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对照表第18-19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9-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3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3-25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5-32页
        1.2.1 太赫兹辐射传输模型研究的发展第25-27页
        1.2.2 太赫兹波在气象遥感中的应用第27-29页
        1.2.3 太赫兹波探测与成像第29-31页
        1.2.4 太赫兹波传播观测现状第31-32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第32-34页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第34-37页
第二章 太赫兹波大气辐射传输理论第37-57页
    引言第37页
    2.1 辐射传输理论第37-42页
    2.2 太赫兹波分子吸收机制第42-48页
        2.2.1 大气主要组成成分的吸收谱线第42-45页
        2.2.2 大气分子吸收谱线及连续吸收第45-47页
        2.2.3 ITU-R P.676大气吸收模型第47页
        2.2.4 大气窗口和吸收峰频率的选择第47-48页
    2.3 大气气溶胶太赫兹波散射理论第48-54页
        2.3.1 粒子的单体散射特性第49-50页
        2.3.2 单次散射理论第50-52页
        2.3.3 多重散射理论第52-54页
    2.4 小结第54-57页
第三章 大气气溶胶太赫兹波散射特性第57-75页
    引言第57页
    3.1 水凝物的物理特性第57-61页
        3.1.1 水的复介电常数第57-59页
        3.1.2 雨滴粒子尺寸分布第59-61页
        3.1.3 雾的分类及尺寸分布第61页
    3.2 单个水凝物粒子的散射特性第61-64页
        3.2.1 雨滴粒子的单体散射特性第61-63页
        3.2.2 雾滴粒子的单体散射特性第63-64页
    3.3 水凝物的单次散射特性第64-67页
        3.3.1 降雨的单次散射特性第64-65页
        3.3.2 雾的单次散射特性第65-67页
    3.4 水凝物的多重散射特性—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第67-70页
        3.4.1 降雨的多重散射特性第67-69页
        3.4.2 雾的多重散射特性第69-70页
    3.5 太赫兹波在气溶胶中的传播特性第70-74页
    3.6 小结第74-75页
第四章 卷云的太赫兹波散射和辐射特性研究第75-93页
    引言第75页
    4.1 卷云的物理特性第75-78页
        4.1.1 冰晶粒子的形状第76-77页
        4.1.2 冰的复折射指数第77-78页
        4.1.3 卷云的粒子尺寸分布第78页
    4.2 冰晶粒子的散射特性第78-90页
        4.2.1 离散偶极子近似方法第78-80页
        4.2.2 不同形状冰晶粒子的单体散射特性第80-85页
        4.2.3 卷云粒子的平均消光特性第85-90页
    4.3 包含卷云的向上辐射特性第90-91页
    4.4 小结第91-93页
第五章 340GHz波大气传输测试实验及衰减建模第93-107页
    引言第93页
    5.1 340GHz亚毫米波大气传播测试系统第93-101页
        5.1.1 系统简介第93-98页
        5.1.2 系统定标第98-100页
        5.1.3 实验测量值第100-101页
    5.2 340GHz波传播衰减建模第101-105页
    5.3 小结第105-107页
第六章 大气太赫兹波段等效高度模型改进第107-133页
    引言第107页
    6.1 大气太赫兹波传播特性的计算方法与模型简介第107-111页
        6.1.1 等效高度模型简介第108页
        6.1.2 大气参数廓线第108-111页
    6.2 太赫兹波干空气和水汽等效高度特性分析研究第111-116页
        6.2.1 ITU-R P.676干空气等效高度模型第111-113页
        6.2.2 ITU-R P.676水汽等效高度模型第113-114页
        6.2.3 等效高度模型的改进过程第114-116页
    6.3 改进的太赫兹波干空气和水汽等效高度模型第116-129页
        6.3.1 改进的干空气等效高度模型第116-117页
        6.3.2 基于ITU-R P.835大气廓线的干空气等效高度模型验证第117-120页
        6.3.3 基于ECMWF数据的模型验证第120-122页
        6.3.4 改进的水汽等效高度模型第122-124页
        6.3.5 基于ITU-R P.835大气廓线的模型验证第124-127页
        6.3.6 基于ECMWF数据的模型验证第127-129页
    6.4 天顶衰减数字地图第129-130页
    6.5 小结第130-133页
第七章 晴空大气太赫兹辐射传输特性与探测通道选择第133-159页
    引言第133-134页
    7.1 晴空大气的太赫兹波辐射辐射贡献第134-135页
    7.2 辐射贡献的高度变化第135-142页
        7.2.1 温度通道的辐射贡献第136-139页
        7.2.2 水汽通道辐射贡献的高度变化第139-142页
    7.3 晴空大气太赫兹波背景辐射第142-146页
    7.4 太赫兹波段大气背景辐射第146-156页
        7.4.1 星载探测器平台大气背景辐射分析第146-152页
        7.4.2 机载探测器平台大气背景辐射分析第152-156页
    7.5 小结第156-159页
总结与展望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1页
致谢第171-173页
作者简介第173-177页
附录:论文引用第177-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大尺寸粗糙目标太赫兹散射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统计分布和随机场模型的极化SAR图像分类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