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地震对建筑的震害 | 第18-20页 |
1.1.1 中国地震带的划分 | 第18-19页 |
1.1.2 地震的震害 | 第19-20页 |
1.2 高层钢结构的优势 | 第20-21页 |
1.3 高层钢结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1.4 不规则结构的概述 | 第22-26页 |
1.4.1 不规则结构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1.4.2 不规则结构的定义 | 第24-26页 |
1.5 钢框架-支撑体系概述 | 第26-29页 |
1.5.1 钢框架支撑体系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5.2 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 | 第27-28页 |
1.5.3 钢框架-偏心支撑体系 | 第28页 |
1.5.4 偏离中心支撑体系 | 第28-29页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结构抗震理论分析 | 第30-37页 |
2.1 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 | 第30页 |
2.2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2.2.1 特征向量法 | 第30-31页 |
2.2.2 Ritz向量法 | 第31页 |
2.3 反应谱分析理论 | 第31-34页 |
2.3.1 单自由度体系反应谱法 | 第31-33页 |
2.3.2 多自由度体系反应谱法 | 第33-34页 |
2.4 时程分析法 | 第34-36页 |
2.4.1 Newmark法 | 第34-35页 |
2.4.2 Wilson法 | 第35-36页 |
2.4.3 Hiber-Huges-Taytor(HHT)法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模态和反应谱分析 | 第37-50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7-40页 |
3.2 模态分析 | 第40-46页 |
3.2.1 结构周期分析 | 第40-41页 |
3.2.2 结构的振型特点 | 第41-46页 |
3.3 反应谱分析 | 第46-49页 |
3.3.1 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线性和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50-75页 |
4.1 线性时程分析 | 第50-64页 |
4.1.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0-51页 |
4.1.2 楼层位移与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51-58页 |
4.1.3 顶层位移及加速度时程曲线 | 第58-59页 |
4.1.4 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弯矩 | 第59-60页 |
4.1.5 层间剪力分析 | 第60-64页 |
4.2 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64-73页 |
4.2.1 概述 | 第64页 |
4.2.2 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第64-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设置粘滞阻尼器结构的消能减震分析 | 第75-97页 |
5.1 概述 | 第75页 |
5.2 消能减震的原理 | 第75-77页 |
5.3 消能减震装置的分类 | 第77-78页 |
5.4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第78-82页 |
5.5 设置粘滞阻尼器模型分析 | 第82-88页 |
5.6 层间剪力分析 | 第88-90页 |
5.7 顶层加速度和顶层位移时程曲线分析 | 第90-93页 |
5.8 滞回曲线分析 | 第93-95页 |
5.9 本章小节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