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 1.1 分子影像学 | 第13-15页 | 
| 1.2 分子影像技术 | 第15-19页 | 
| 1.2.1 光学成像 | 第15-16页 | 
| 1.2.2 光声成像 | 第16-18页 | 
| 1.2.3 磁共振成像 | 第18-19页 | 
| 1.3 医学诊断中的纳米技术 | 第19-31页 | 
| 1.3.1 有机材料 | 第21-25页 | 
| 1.3.2 无机材料 | 第25-31页 | 
| 1.4 治疗方式 | 第31-36页 | 
| 1.4.1 光热治疗 | 第31-33页 | 
| 1.4.2 化疗 | 第33-34页 | 
| 1.4.3 联合治疗 | 第34-36页 | 
|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创新点 | 第36-37页 | 
| 第二章 伊文思蓝衍生物修饰的金纳米棒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252.1 引言 | 第37-50页 |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8-40页 | 
| 2.2.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2.2.2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 2.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0页 | 
| 2.3.2 实验所需细胞系及动物培养 | 第40-41页 | 
| 2.3.3 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41-42页 | 
| 2.3.4 化疗药物HCPT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页 | 
| 2.3.5 HSA装载HCPT的制备 | 第42页 | 
| 2.3.6 Mal-EB(tEB)的制备 | 第42-44页 | 
| 2.3.7 HHEG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44页 | 
| 2.3.8 终产物及中间产物的表征 | 第44页 |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 2.4.1 HCPT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5页 | 
| 2.4.2 白蛋白载药体系的装载效率研究 | 第45-46页 | 
| 2.4.3 Mal-EB(tEB)的合成及表征 | 第46-47页 | 
| 2.4.4 体外表征 | 第47-4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伊文思蓝衍生物修饰的金纳米棒纳米复合物的体内外评价 | 第50-64页 | 
| 3.1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 3.1.1 药物释放曲线的绘制 | 第50页 | 
| 3.1.2 高温条件对化疗药物药效的影响探究 | 第50页 | 
| 3.1.3 纳米探针的光热性能检测 | 第50页 | 
| 3.1.4 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0-51页 | 
| 3.1.5 纳米材料的细胞联合治疗效果实验 | 第51-52页 | 
| 3.1.6 纳米材料HHEG的体外光声信号检测 | 第52页 | 
| 3.1.7 荷瘤小鼠的光声成像及荧光成像和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 第52-53页 | 
| 3.1.8 荷瘤小鼠的联合治疗实验 | 第53页 | 
| 3.1.9 主要器官及肿瘤组织的石蜡包埋及切片HE染色 | 第53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 3.2.1 体外化疗药物HCPT的释放研究 | 第53-54页 | 
| 3.2.2 高温条件对化疗药物药效的影响探究 | 第54-55页 | 
| 3.2.3 体外光热实验 | 第55-56页 | 
| 3.2.4 HHEG的体外细胞毒性及联合治疗实验 | 第56-57页 | 
| 3.2.5 体外光声实验 | 第57-58页 | 
| 3.2.6 HHEG的体内靶向性研究 | 第58-60页 | 
| 3.2.7 HHEG对体内肿瘤的光热治疗/化疗联合治疗及组织的H&E染色 | 第60-63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和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 附录 | 第74-7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 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情况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