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Y”形框架梁在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3 发展趋势第11-12页
    1.3 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受力特点第12-14页
        1.3.2 变形特点第14-15页
        1.3.3 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第17-25页
    2.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第17-18页
        2.1.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第17页
        2.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内容第17页
        2.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特点第17-18页
    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目标性能第18-20页
        2.2.1 性能水准划分第18-19页
        2.2.2 地震水准划分第19页
        2.2.3 性能目标设定第19-20页
    2.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第20-22页
        2.3.1 基于承载能力的设计方法第21页
        2.3.2 基于变形(位移)的设计方法第21-22页
        2.3.3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第22页
    2.4 我国规范关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第22-23页
        2.4.1 确定性能目标第22页
        2.4.2 不同性能水准下的设计规定第22-23页
        2.4.3 弹塑性分析的规定第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3章 带“Y”形框架梁的超高层结构设计研究第25-105页
    3.1 工程概况第25-27页
    3.2 设计条件和参数第27-29页
        3.2.1 工程地质概况和基础方案第27页
        3.2.2 结构设计标准第27-28页
        3.2.3 荷载及作用取值第28-29页
    3.3 结构研究与论证第29-103页
        3.3.1 结构概况第29-32页
        3.3.2 结构分析软件及材料本构模型第32-36页
        3.3.3 “Y”形梁布置方案的确定第36-37页
        3.3.4 结构超限情况及性能目标第37-39页
        3.3.5 地震波的选取第39-46页
        3.3.6 分析工况第46页
        3.3.7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46-95页
        3.3.8 “Y”形梁补充分析第95-102页
        3.3.9 带“Y”形框架梁的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结论第102-103页
    3.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4章 “Y”形框架梁的试验研究第105-129页
    4.1 模型选取第105-107页
        4.1.1 研究目的第105页
        4.1.2 模型截取第105-106页
        4.1.3 模型缩尺第106-107页
    4.2 参数等效第107-109页
        4.2.1 内力等效第107-108页
        4.2.2 承载力等效第108-109页
    4.3 试验装置第109-111页
    4.4 试验量测第111-113页
        4.4.1 应变量测第111-113页
        4.4.2 位移量测第113页
    4.5 加载制度第113-114页
    4.6 试验现象第114-121页
        4.6.1 小震时试验现象第114-116页
        4.6.2 中震时试验现象第116-118页
        4.6.3 大震(加载结束)时试验现象第118-120页
        4.6.4 试验主要现象汇总第120-121页
    4.7 试验结果第121-127页
        4.7.1 力-位移曲线第121页
        4.7.2 应变数据第121-123页
        4.7.3 破坏情况第123-127页
    4.8 试验结论第127-128页
    4.9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1页
    5.1 研究结论第129-130页
    5.2 建议与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械阻抗方法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局部损伤检测研究
下一篇:考虑空间效应的深筒形基坑支护结构简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