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香蕉叶鞘腐败病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症状及发生特点 | 第11页 |
| ·发病条件 | 第11页 |
| ·防治技术 | 第11-12页 |
| ·类似香蕉叶鞘腐败病病害的相关报道 | 第12页 |
| ·红树林及红树林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12-14页 |
| ·红树林及其功能 | 第12-13页 |
| ·红树林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13-14页 |
| ·红树内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多样性 | 第14-16页 |
| ·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计数法应用概况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 ·香蕉叶鞘腐败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18-19页 |
| ·香蕉叶鞘腐败病害的发生情况调查 | 第18页 |
| ·香蕉叶鞘腐败病菌的分离 | 第18页 |
| ·致病性及寄主范围测定 | 第18-19页 |
| ·病原菌鉴定 | 第19页 |
| ·红树内生细菌资源的调查 | 第19-20页 |
| ·培养基 | 第19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9页 |
| ·供试红树植物 | 第19页 |
| ·红树样品的消毒和制备 | 第19-20页 |
| ·红树内生细菌总量与可培养细菌数量的时空变化调查 | 第20页 |
| ·拮抗香蕉叶鞘腐败病菌的红树内生细菌菌株筛选、鉴定 | 第20-22页 |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 ·供试植物病原菌 | 第21页 |
| ·菌株发酵培养及发酵液预处理 | 第21页 |
| ·拮抗菌的筛选—平板对峙法 | 第21页 |
| ·拮抗菌株Aec23 的鉴定 | 第21页 |
| ·拮抗菌株Aec23 的无菌上清液的活性检测 | 第21页 |
| ·拮抗菌株Aec23 抗菌物质的硫酸铵沉淀试验 | 第21-2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1页 |
| ·香蕉叶鞘腐败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22-26页 |
| ·香蕉叶鞘腐败病害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 | 第22页 |
| ·香蕉叶鞘腐败病病原菌的分离 | 第22页 |
| ·致病性和寄主范围测定 | 第22-24页 |
| ·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 | 第24页 |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24-25页 |
| ·16S rDNA 基因扩增、序列分析 | 第25-26页 |
| ·红树内生细菌资源调查 | 第26-36页 |
| ·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计数法测定红树内生细菌总量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 ·同一红树的内生细菌总量及其可培养细菌数量的时空变化 | 第27-32页 |
| ·不同红树同一部位的内生细菌总量及其可培养细菌数量的比较 | 第32-36页 |
| ·红树内生可培养细菌与其总量的比较分析 | 第36页 |
| ·拮抗香蕉叶鞘腐败病菌的红树内生细菌菌株筛选、鉴定 | 第36-41页 |
| ·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36-37页 |
| ·拮抗菌株Aec23 的鉴定 | 第37-39页 |
| ·Aec23 菌株无菌上清液的活性检测 | 第39-41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1-45页 |
| ·主要研究结果 | 第41-42页 |
| ·明确了香蕉叶鞘腐败病的病原菌 | 第41页 |
| ·探索了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计数法测定红树内生细菌总量 | 第41页 |
| ·调查了红树内生细菌总量及其可培养细菌数量 | 第41-42页 |
| ·筛选了拮抗香蕉叶鞘腐败病的红树内生细菌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关于香蕉叶鞘腐败病菌的病原菌及其防治 | 第42-43页 |
| ·关于红树林内生细菌的计数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录一:菌株XJ3 的16S rDNA 部分序列 | 第54-55页 |
| 附录二:红树内生细菌Aec23 的16S rDNA 部分序列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 导师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