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渣油概述 | 第10-11页 |
1.2.1 渣油及其性质 | 第10页 |
1.2.2 渣油的组成 | 第10-11页 |
1.3 渣油加氢技术的研究 | 第11-14页 |
1.3.1 渣油加氢反应 | 第11-12页 |
1.3.2 渣油加氢技术 | 第12页 |
1.3.3 固定床加氢处理技术现状 | 第12-13页 |
1.3.4 固定床加氢处理技术改进 | 第13-14页 |
1.4 渣油加氢脱金属(HDM)的研究 | 第14-21页 |
1.4.1 渣油加氢脱金属(HDM)过程 | 第14-17页 |
1.4.2 渣油加氢脱金属(HDM)催化剂 | 第17-20页 |
1.4.3 渣油加氢脱金属(HDM)催化剂研究展望 | 第20-21页 |
1.5 实验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2-30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2页 |
2.2 催化剂制备 | 第22-23页 |
2.2.1 载体吸水率测定 | 第22页 |
2.2.2 浸渍液的配制 | 第22页 |
2.2.3 活性组分的负载和焙烧 | 第22-23页 |
2.3 反应前催化剂的表征 | 第23-25页 |
2.3.1 孔结构表征 | 第23页 |
2.3.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23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3页 |
2.3.4 NH3-TPD(程序升温脱附) | 第23-24页 |
2.3.5 H_2-TPR(程序升温还原) | 第24页 |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4页 |
2.3.7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 | 第24-25页 |
2.3.8 X射线衍射 | 第25页 |
2.4 高压釜渣油加氢效果评价 | 第25-26页 |
2.4.1 高压釜加氢实验 | 第25-26页 |
2.4.2 油剂分离 | 第26页 |
2.5 反应后催化剂及油品表征 | 第26-30页 |
2.5.1 渣油族组成分析 | 第26-27页 |
3.5.2 元素及金属含量分析 | 第27页 |
2.5.3 渣油及族组成结构参数测定及计算 | 第27-28页 |
2.5.4 反应后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 第28页 |
2.5.5 热重及差热扫描分析仪质谱联用(TG-DSC/MS)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商业催化剂表征 | 第30-51页 |
3.1 孔结构测试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3.2 活性组分含量分析 | 第34-36页 |
3.3 活性组分分布 | 第36-39页 |
3.4 酸类型分析 | 第39-41页 |
3.5 酸强度分布分析 | 第41-43页 |
3.6 催化剂还原性 | 第43-45页 |
3.7 TEM表征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商业催化剂评价 | 第51-74页 |
4.1 油样选择和最佳反应条件确定 | 第51-53页 |
4.2 反应后催化剂分析 | 第53-69页 |
4.2.1 反应后催化剂孔结构变化 | 第53-59页 |
4.2.2 反应后催化剂中金属含量 | 第59-61页 |
4.2.3 反应后催化剂热重及质谱分析 | 第61-69页 |
4.3 反应前后油样性质分析 | 第69-73页 |
4.3.1 反应前后油品元素组成变化 | 第69-70页 |
4.3.2 反应前后油品族组成变化 | 第70-72页 |
4.3.3 反应前后沥青质结构参数变化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催化剂改进 | 第74-84页 |
5.1 载体表征 | 第75-77页 |
5.1.1 载体孔结构表征 | 第75-76页 |
5.1.2 商业载体酸强度分布 | 第76-77页 |
5.2 自制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 第77-82页 |
5.2.1 催化剂XRF表征结果 | 第77页 |
5.2.2 催化剂XRD表征结果 | 第77-78页 |
5.2.3 催化剂TEM表征结果 | 第78-82页 |
5.3 自制催化剂评价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