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重油改质技术 | 第11-13页 |
1.3 减黏裂化工艺技术发展 | 第13-15页 |
1.3.1 减黏裂化技术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3.2 减黏裂化新技术 | 第14-15页 |
1.4 供氢减黏裂化技术 | 第15-18页 |
1.4.1 供氢剂的分类和选用 | 第15-16页 |
1.4.2 供氢减黏裂化机理 | 第16-17页 |
1.4.3 供氢减黏裂化技术的发展 | 第17-18页 |
1.5 沥青质分散剂对重油减黏裂化改质的影响 | 第18-20页 |
1.6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8页 |
2.1 原料及其性质 | 第22-23页 |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2.3 主要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3.1 原料性质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2.3.2 高压反应釜法 | 第24-25页 |
2.3.3 生焦趋势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3.4 沥青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5 斑点试验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3.6 渣油胶体稳定性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3.7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27页 |
2.3.8 改质油调和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油砂沥青常压渣油供氢减黏裂化改质效果 | 第28-4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供氢剂的筛选 | 第28-31页 |
3.2.1 氢转移能力 | 第29-30页 |
3.2.2 氢原子分布和结构参数 | 第30-31页 |
3.3 供氢剂对油砂沥青常压渣油减黏裂化的影响 | 第31-38页 |
3.3.1 供氢剂对反应过程生焦趋势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2 供氢剂对生成油黏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3 供氢剂对生成油安定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4 供氢剂对生成油密度和oAPI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三种不同生成油改质效果的比较 | 第38-41页 |
3.4.1 不同减黏裂化生成油氢原子分布的比较 | 第38-40页 |
3.4.2 不同减黏裂化生成油胶体稳定性的比较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油砂沥青供氢减黏裂化改质油储存稳定性研究 | 第43-55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改质油调和实验 | 第43-44页 |
4.3 改质油性质随储存时间变化 | 第44-51页 |
4.3.1 改质油的沥青质含量随储存时间变化 | 第44-46页 |
4.3.2 改质油的密度随储存时间变化 | 第46-47页 |
4.3.3 改质油黏度随储存时间变化 | 第47-48页 |
4.3.4 改质油的安定性随储存时间变化 | 第48-49页 |
4.3.5 改质油的甲苯不溶物含量随储存时间变化 | 第49-51页 |
4.4 改质油稳定性改善的内在机制 | 第51-53页 |
4.4.1 供氢作用 | 第51-53页 |
4.4.2 胶体稳定性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沥青质分散剂对油砂沥青供氢减黏裂化改质效果 | 第55-67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沥青质分散剂添加比例的筛选 | 第55-58页 |
5.2.1 产物性质分析 | 第56页 |
5.2.2 光学显微镜分析 | 第56-58页 |
5.3 沥青质分散剂对油砂沥青供氢减黏裂化的影响 | 第58-63页 |
5.3.1 沥青质分散剂对产物沥青质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2 沥青质分散剂对产物黏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3 沥青质分散剂对产物安定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4 沥青质分散剂对产物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5.4 沥青质分散剂的分散作用 | 第63-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