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略词 | 第9-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 第一章 果实成熟过程品质性状的研究 | 第13-18页 |
| 1 糖类 | 第13-15页 |
| 2 有机酸 | 第15-16页 |
| 3 萜类化合物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蛋白组学及其在研究果实成熟方面的应用 | 第18-23页 |
| 1 蛋白质组学产生的背景和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 2 蛋白组学研究技术 | 第19-21页 |
| ·蛋白分离和鉴定技术 | 第19-20页 |
| ·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 | 第20-21页 |
| 3 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 第21页 |
| 4 蛋白组学在果实成熟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植物IPI基因的研究 | 第23-26页 |
| 1 IPI参与的代谢途径 | 第23页 |
| 2 IPI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3 IPI的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8-68页 |
| 第一章 牛奶子果实总蛋白的提取和双向电泳分析方法的改良 | 第28-39页 |
| 1 前言 | 第2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 ·牛奶子果实总蛋白的提取 | 第29-31页 |
| ·蛋白定量 | 第31页 |
| ·第一向等电聚焦(以17 cm pH 4-7 IPG胶条为例) | 第31-33页 |
| ·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33-34页 |
| ·染色 | 第34-35页 |
| ·图象扫描和分析 | 第35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 ·两种提取方法的蛋白得率及其图谱效果的比较 | 第35-37页 |
| ·不同平衡时间对2-DE图谱的影响 | 第37页 |
| 4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牛奶子果实成熟过程果实品质相关上调表达蛋白研究 | 第39-56页 |
| 1 前言 | 第3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糖和有机酸的测定 | 第39-40页 |
| ·2-DE和图象分析 | 第40-41页 |
| ·蛋白鉴定和数据库搜索 | 第41-42页 |
| ·Western杂交分析 | 第42-44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4-50页 |
| ·牛奶子果实成熟时期的界定 | 第44-45页 |
| ·牛奶子果实成熟过程蛋白组学研究 | 第45页 |
| ·上调蛋白鉴定 | 第45-49页 |
| ·Western blot分析表达 | 第49-50页 |
| 4 讨论 | 第50-56页 |
| ·糖代谢相关蛋白 | 第50页 |
| ·有机酸代谢相关蛋白 | 第50-51页 |
| ·异戊二烯代谢相关蛋白 | 第51-52页 |
| ·氧化胁迫相关蛋白 | 第52-53页 |
| ·防御相关蛋白 | 第53-54页 |
| ·其他蛋白 | 第54-56页 |
| 第三章 牛奶子果实IPI基因的克隆 | 第56-68页 |
| 1 前言 | 第5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56-57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57页 |
| ·果实中总RNA提取 | 第57-58页 |
| ·单链cDNA合成 | 第58页 |
| ·双链cDNA合成 | 第58-59页 |
| ·引物设计 | 第59页 |
| ·PCR扩增和电泳检测 | 第59页 |
| ·PCR产物纯化和T-载体连接 | 第59-60页 |
| ·蓝白斑筛选 | 第60-61页 |
| ·测序 | 第61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61-66页 |
| ·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61-62页 |
| ·牛奶子IPI基因的克隆 | 第62-66页 |
| 4 讨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