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1号方治疗肝郁化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综述一 功能性室性早搏(心悸)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 中医对心悸病名的认识 | 第10-11页 |
2 中医对心悸病因的认识 | 第11页 |
3 中医对心悸病机的认识 | 第11-13页 |
4 中医对心悸的分型的认识 | 第13-14页 |
5 中医对心悸的治疗 | 第14-1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页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认识 | 第21-32页 |
1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流行病学 | 第21页 |
2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21-23页 |
3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 | 第23页 |
4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诊断 | 第23-25页 |
5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治疗 | 第25-2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前言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3-5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3-35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33-34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34页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第34页 |
1.6 脱落标准 | 第34-35页 |
2 研究方案 | 第35-36页 |
2.1 设计类型 | 第35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35页 |
2.3 评价指标 | 第35页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5-36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6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6-44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36-38页 |
3.2 疗效分析 | 第38-44页 |
3.3 不良反应记录 | 第44页 |
4 讨论 | 第44-51页 |
4.1 现代医学和中医对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认识 | 第44-45页 |
4.2 导师从肝郁化火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 | 第45页 |
4.3 导师提出清心养心镇心治法 | 第45-46页 |
4.4 心悸1号方药物组成分析 | 第46-47页 |
4.5 心悸1号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第47-49页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