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不良贷款的基础理论 | 第19-25页 |
2.1 贷款 | 第19页 |
2.2 不良贷款 | 第19-21页 |
2.2.1 不良贷款的概念 | 第19页 |
2.2.2 不良贷款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3 不良贷款的危害 | 第20-21页 |
2.3 不良贷款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页 |
2.3.2 信用理论 | 第21-22页 |
2.3.3 贷款人借款人关系理论 | 第22页 |
2.3.4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2-23页 |
2.3.5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的概况 | 第25-29页 |
3.1 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特点 | 第26-29页 |
4 中信银行温州分行不良贷款控制的现状分析 | 第29-41页 |
4.1 中信银行温州分行的概况 | 第29-33页 |
4.1.1 简介 | 第29-31页 |
4.1.2 人员组织结构 | 第31-32页 |
4.1.3 存贷款业务结构 | 第32-33页 |
4.2 不良贷款的结构情况 | 第33-38页 |
4.2.1 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 第33-34页 |
4.2.2 不良贷款客户分类情况 | 第34-35页 |
4.2.3 不良贷款规模分类情况 | 第35-36页 |
4.2.4 不良贷款行业分类情况 | 第36-37页 |
4.2.5 不良贷款区域分类情况 | 第37-38页 |
4.2.6 不良贷款特点 | 第38页 |
4.3 不良贷款的清收化解控制情况 | 第38-41页 |
5 中信银行温州分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和风险控制 | 第41-55页 |
5.1 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5.1.1 不良处置手段单一 | 第41-42页 |
5.1.2 风险控制理念滞后 | 第42-43页 |
5.1.3 释缓风险能力弱 | 第43页 |
5.2 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 第43-49页 |
5.2.1 外部因素 | 第44-45页 |
5.2.2 内部因素 | 第45-49页 |
5.3 风险控制的分析 | 第49-55页 |
5.3.1 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额、贷款总额的关系 | 第49-50页 |
5.3.2 不良贷款率与十大客户贷款比率、三大行业贷款比率的关系 | 第50-51页 |
5.3.3 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的关系 | 第51-52页 |
5.3.4 风险控制的可行度分析 | 第52-55页 |
6 中信银行温州分行不良贷款控制的完善措施 | 第55-61页 |
6.1 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 | 第55页 |
6.1.1 细化职责分工 | 第55页 |
6.1.2 完善和精确考核指标 | 第55页 |
6.2 注重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55-57页 |
6.2.1 细化贷款审批流程 | 第56页 |
6.2.2 提高贷款控制能力 | 第56-57页 |
6.2.3 加强贷后管理力度 | 第57页 |
6.3 提升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57-58页 |
6.4 优化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 | 第58-59页 |
6.5 采用多样化的不良贷款处置手段 | 第59-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7.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