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氮胁迫诱导的莱茵衣藻甘油酯代谢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20-41页
    1.1 微藻及其应用概述第20-21页
        1.1.1 微藻概述第20页
        1.1.2 微藻的应用第20-21页
    1.2 微藻脂质组及其在脂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第21-28页
        1.2.1 微藻甘油酯概述第21-23页
        1.2.2 微藻脂质组分析技术第23-26页
        1.2.3 基于脂质组的微藻脂质代谢研究第26-28页
    1.3 逆境胁迫诱导的微藻TAG积累和极性脂代谢机制第28-38页
        1.3.1 微藻TAG积累的胁迫诱导第28-29页
        1.3.2 微藻TAG合成第29-31页
        1.3.3 微藻亚细胞水平的TAG积累第31-35页
        1.3.4 微藻极性脂代谢与TAG积累之间的关系第35-36页
        1.3.5 微藻甘油酯重组及其代谢途径构建第36-38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8-41页
2 莱茵衣藻甘油酯组分析平台的建立第41-71页
    2.1 引言第4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1-48页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1-44页
        2.2.2 藻种培养第44页
        2.2.3 生长指标、光合活性测定和元素分析第44-45页
        2.2.4 脂肪酸分析第45页
        2.2.5 脂质提取第45页
        2.2.6 脂质的TLC分离和各甘油酯酰基的定量分析第45-46页
        2.2.7 脂质的HPLC分离第46页
        2.2.8 基于LC-MS(/MS)的莱茵衣藻极性甘油酯组定性分析第46-47页
        2.2.9 基于LC-MS(/MS)的莱茵衣藻极性甘油酯分子定量分析第47-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70页
        2.3.1 莱茵衣藻极性甘油酯组的定性定量分析第48-63页
        2.3.2 基于特征脂肪酸的莱茵衣藻TAG定量方法的扩展第63-70页
    2.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3 短期氮胁迫内莱茵衣藻亚细胞水平的甘油酯代谢研究第71-99页
    3.1 引言第71-7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2-77页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2页
        3.2.2 藻种预培养第72-73页
        3.2.3 藻种的同步化培养与氮胁迫培养第73页
        3.2.4 富氮和缺氮条件下莱茵衣藻叶绿体的提取过程第73-75页
        3.2.5 莱茵衣藻叶绿体的质量鉴定与评价第75-76页
        3.2.6 统计分析第76-7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7-98页
        3.3.1 莱茵衣藻完整叶绿体的提取第77-88页
        3.3.2 氮胁迫下莱茵衣藻亚细胞水平的TAG积累与极性脂响应第88-98页
    3.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4 长期氮胁迫内自养和兼养生长的莱茵衣藻甘油酯代谢研究第99-116页
    4.1 引言第9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9-101页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99-100页
        4.2.2 氮胁迫下莱茵衣藻的自养和兼养培养方式第100页
        4.2.3 生长指标、光合活性测定和pH监测第100-101页
        4.2.4 组分含量测定第101页
        4.2.5 基于TLC和GC的甘油酯酰基定量分析第101页
        4.2.6 统计分析第10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1-115页
        4.3.1 自养和兼养培养方式下莱茵衣藻生长、光合活性和生化组分的时序变化第101-104页
        4.3.2 自养和兼养培养方式下莱茵衣藻各甘油酯的响应变化第104-110页
        4.3.3 自养和兼养培养方式下莱茵衣藻主要甘油酯酰基组成的变化第110-115页
    4.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5 莱茵衣藻极性脂转化对TAG积累贡献作用的动态变化研究第116-143页
    5.1 引言第11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16-118页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116-117页
        5.2.2 藻种的氮胁迫培养第117页
        5.2.3 生长指标和光合活性测定第117页
        5.2.4 生化组分测定和元素分析第117-118页
        5.2.5 基于尼罗红荧光染色的油滴积累观察第118页
        5.2.6 基于TLC和GC的甘油酯酰基定量分析第118页
        5.2.7 基于LC-MS(/MS)的莱茵衣藻极性甘油酯分子相对定量分析第118页
        5.2.8 统计分析第11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8-142页
        5.3.1 氮胁迫对莱茵衣藻生长、光合活性和生化组分的影响第118-120页
        5.3.2 氮胁迫诱导的莱茵衣藻各甘油酯含量的变化第120-125页
        5.3.3 氮胁迫诱导的莱茵衣藻各甘油酯酰基组成的变化第125-128页
        5.3.4 氮胁迫诱导的莱茵衣藻脂酰基在各甘油酯中分布的变化第128-133页
        5.3.5 氮胁迫诱导的莱茵衣藻主要极性甘油酯分子的变化第133-135页
        5.3.6 氮胁迫不同阶段莱茵衣藻极性脂对TAG积累的不同贡献作用第135-142页
    5.4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43-145页
    6.1 结论第143页
    6.2 创新点第143-144页
    6.3 展望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9页
附图A 基于特征脂肪酸定量微藻TAG方法的应用第159-160页
附表A 莱茵衣藻的极性甘油酯分子种类及其离子对信息第160-163页
附表B 莱茵衣藻的TAG分子种类第163-164页
作者简介第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64-166页
致谢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日报”(蒙文版)头版头条研究
下一篇:13-14世纪蒙古族人生礼俗在东西方的传播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