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现场分析技术 | 第8-9页 |
|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 第8页 |
|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现场分析技术 | 第8-9页 |
| ·用于重金属痕量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 | 第9-12页 |
| ·电化学伏安传感器 | 第10页 |
| ·离子敏电位传感器 | 第10-12页 |
| ·无线化学传感网络的发展 | 第12-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纳米带电化学电极阵列的研究 | 第16-30页 |
| ·电化学电极过程 | 第16-19页 |
| ·大电极的电流电位 | 第17-18页 |
| ·小电极的电流电位 | 第18-19页 |
| ·微电极特性分析 | 第19-23页 |
| ·非线性扩散 | 第19-20页 |
| ·传质速率和电流密度 | 第20-21页 |
| ·时间常数和扩散层电容 | 第21-22页 |
| ·电极阵列信噪比 | 第22-23页 |
| ·纳米带电极阵列的设计及加工 | 第23-26页 |
| ·纳米带电极阵列的设计 | 第23-25页 |
| ·纳米带电极阵列的加工流程 | 第25-26页 |
| ·纳米带电极阵列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26-30页 |
| ·纳米带电极的表征 | 第27-28页 |
| ·纳米带电极的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LAPS工作原理及建模 | 第30-42页 |
| ·LAPS的半导体物理模型 | 第30-34页 |
| ·迁移-扩散输运模型 | 第30-31页 |
| ·光电效应模型 | 第31-33页 |
| ·溶液-绝缘层界面模型 | 第33-34页 |
| ·LAPS仿真分析 | 第34-38页 |
| ·箱集线法 | 第34-35页 |
| ·LAPS响应分析 | 第35-36页 |
| ·TCAD仿真分析 | 第36-38页 |
| ·LAPS器件的微弱信号检测 | 第38-42页 |
| ·LAPS测量系统 | 第38-39页 |
| ·LAPS检测控制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薄膜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制备 | 第42-58页 |
| ·薄膜敏感原理 | 第42-51页 |
| ·薄膜电极的结构 | 第42-43页 |
| ·膜电位的建立 | 第43-46页 |
| ·表面带电格点的吸附模型 | 第46-47页 |
| ·聚氯乙烯薄膜的机理分析 | 第47-48页 |
| ·硫属玻璃薄膜的机理分析 | 第48-51页 |
| ·薄膜传感器的制备 | 第51-58页 |
| ·涂覆法 | 第51-52页 |
| ·脉冲激光沉积 | 第52-58页 |
| 第五章 薄膜LAPS及其在重金属检测中的研究 | 第58-78页 |
| ·LAPS器件制备 | 第58-59页 |
| ·ChG-LAPS的设计和实现 | 第59-65页 |
| ·ChG-LAPS的制作 | 第59-61页 |
| ·ChG-LAPS的测试 | 第61-65页 |
| ·PVC-LAPS的设计和实现 | 第65-73页 |
| ·PVC膜的配置 | 第65-67页 |
| ·PVC-LAPS的制作 | 第67-70页 |
| ·PVC-LAPS的测试 | 第70-73页 |
| ·LAPS阵列传感器的设计和实现 | 第73-78页 |
| ·阵列化LAPS芯片的设计 | 第74页 |
| ·阵列化LAPS芯片的测试 | 第74-78页 |
| 第六章 基于光电复合集成芯片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研究 | 第78-98页 |
| ·基于无线传感节点的人工舌系统 | 第78-79页 |
| ·光电复合集成芯片的自校准分析 | 第79-84页 |
| ·常规电极传感器检测存在的问题 | 第79-80页 |
| ·光寻址电位传感器检测存在的问题 | 第80-81页 |
| ·多MEA系统的优势 | 第81-82页 |
| ·多LAPS系统的优势 | 第82-83页 |
| ·MEA与LAPS复合的优势 | 第83-84页 |
| ·光电复合集成芯片设计及加工 | 第84-91页 |
| ·芯片设计及加工 | 第84-86页 |
| ·封装设计和加工 | 第86-90页 |
| ·泵阀系统设计和搭建 | 第90-91页 |
| ·光电复合集成芯片的片上自校准方法 | 第91-98页 |
| ·MEA阵列的自校准和富集技术 | 第91-92页 |
| ·LAPS阵列的自校准和监督学习 | 第92-94页 |
| ·MEA和LAPS之间的互校准 | 第94-9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5-96页 |
| ·光电复合集成芯片的特征识别技术 | 第96-9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2页 |
| ·总结 | 第98-99页 |
| ·展望 | 第99-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 致谢 | 第108-110页 |
| 作者简历及在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