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页 |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理论分析 | 第13-20页 |
| 一、地方政府债券释义 | 第13-14页 |
| (一)地方政府债券的含义 | 第13页 |
| (二)中央下放发债权的意义 | 第13-14页 |
| 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15页 |
| (二)政府职能划分理论 | 第15-16页 |
| (三)财政分权理论 | 第16-17页 |
| 三、地方政府发债的现实基础 | 第17-20页 |
| (一)存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体制基础 | 第17-18页 |
| (二)存在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强烈需求 | 第18页 |
| (三)地方政府已具有一定的承债能力 | 第18页 |
| (四)我国具有管理政府债券的经验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我国地方债发行历程及问题 | 第20-28页 |
| 一、我国地方债发行历程概述 | 第20-24页 |
| (一)中央转贷地方模式:1998 年——2004 年 | 第20-21页 |
| (二)中央代发代还模式:2009 年——2011 年 | 第21-22页 |
| (三)地方自发代还模式:2011 年——2013 年 | 第22-23页 |
| (四)自发自还模式:2014 年——至今 | 第23-24页 |
| 二、发行模式转变下发债制度之问题 | 第24-28页 |
| (一)四种发行模式之转变 | 第24-25页 |
| (二)当前发行制度突显的问题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我国地方债发行制度性困境的原因 | 第28-39页 |
| 一、发行制度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 第28-30页 |
| (一)地方债发行环节的制度需求 | 第29页 |
| (二)地方债发行的制度供给 | 第29页 |
| (三)发行制度供给与需求结构性不匹配 | 第29-30页 |
| 二、权力配置不当削弱发行制度规范性 | 第30-36页 |
| (一)央地事权与财权不匹配 | 第30-32页 |
| (二)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难以协调 | 第32-34页 |
| (三)行政权的设置与行使不当 | 第34-36页 |
| 三、地方债发行市场化机制难以形成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债发行制度的建议 | 第39-53页 |
| 一、提升地方政府的发债自主性 | 第39-43页 |
| (一)地方债发行主体的确定 | 第39-41页 |
| (二)地方债发行审批制度:审批制向协议制发展 | 第41-43页 |
| 二、明确地方债的发行规模与期限 | 第43-45页 |
| (一)地方债发行规模的确定 | 第43-44页 |
| (二)地方债发行期限结构:中长期适宜 | 第44-45页 |
| 三、引入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 | 第45-46页 |
| (一)地方债发行利率结构:市场化机制决定 | 第45-46页 |
| (二)定价机制:引入协议承销 | 第46页 |
| 四、完善地方债发行信用评级制度 | 第46-48页 |
| (一)明确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制度 | 第46-47页 |
| (二)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 | 第47-48页 |
| 五、健全地方债发行监管制度及法律责任 | 第48-50页 |
| (一)地方债发行的监管机制 | 第48-49页 |
| (二)地方债发行的法律责任 | 第49-50页 |
| 六、地方债发行配套法律制度的跟进 | 第50-53页 |
| (一)加大《预算法实施条例(草案)》的修改力度 | 第50-51页 |
| (二)修订《宪法》或制定《财政基本法》 | 第51页 |
| (三)制定《地方债法》弥补发行制度缺位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录: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58页 |